关灯
护眼
字体:

历史直播:老祖宗们指导我修文物(136)+番外

作者:知樾休休 阅读记录

不过这个赞誉可不是一般的大啊,文人中有军事能力的人也不在少数。

“最”之一字,是否名副其实呢?

南唐,已经被囚禁起来的李煜也不由被勾起了兴趣。

论治理国家他是排不上号,但若是说词作,他还是颇有自信的。

这个辛弃疾的词作,他倒是要好好欣赏下了。

宋朝,本来精神萎靡的苏轼来兴趣了,聚精会神的听了起来。

听了这么多大宋的难堪未来,他心中难受得不行。

辛弃疾吗?听着倒是个极为厉害的人物。

赵昚:急死我了!楚楚姑娘快说啊!

【辛弃疾出生的时候,北方早已沦陷于金人之手。】

【他的祖父辛赞顾忌到族众无法南下,于是就在金国出仕了。】

【但辛赞从没有忘记过故国,一直希望能够拿起武器与金人决一死战。】

【辛弃疾在祖父的培养下在青少年时代就立志要抗金复国的志向。】

南宋时期,不少人目露鄙夷,原来是归正人。

史浩更是不屑一顾,说什么词中之龙,真是可笑!

【公元1161年,金朝意欲再次入侵中原。】

【年仅21岁的辛弃疾聚集了一支2000人的队伍加入了由耿京领导的起义军中。】

【然而起义军中却出了一个叛徒张安国,刺杀了耿京,投靠了金人。】

【导致了起义军直接溃散,而此时的辛弃疾被派去与南宋朝廷联系,不在营中。】

【完成任务回归的辛弃疾年少热血,一听这还得了?】

【直接给敌人秀了一波超神操作。】

听着天幕的岳飞也不由得好奇起来。

起义军已散,想要再次召集可不容易。

他究竟会怎么做呢?

第109章 辛弃疾:文人中最会打仗的,武将里最会写诗的人!

【起义军已经溃散,此时的辛弃疾身边仅有50名骑兵。】

【而敌方的金兵大营,却足足有着5万兵马。】

【在敌我差距如此巨大的情况下,辛弃疾并没有被吓退。】

【在众目睽睽之下,辛弃疾率兵闯进大营活捉了正在庆功饮酒的张安国。】

【并成功脱离了金兵的重重包围,扬长而去。】

唐朝,李世民也是颇感惊喜,如此年纪当得起一句年少有为了。

倒是有尉迟敬德昔日的风采!

整个朝堂谁不知道尉迟恭曾多次在万军之中杀出重围,救出陛下。

看尉迟恭笑得多开心,眼中满是欣赏。

这小子不错!

年纪轻轻就有这样的本事,未来定能大展风采,成为一代名将!

【如此惊人的表现使得辛弃疾名噪一时,被赵构任命为江阴签判,从此步入仕途。】

【可惜辛弃疾自小在北方长大,对于南宋朝廷的懦弱胆小并不清楚。】

【傻孩子还以为赵构对他的赞许,是自己能够实现抗金愿望的契机呢。】

辛弃疾:......不用说了,我知道了。

高宗陛下是完全靠不住的,当今圣上却还是雄心仍在。

虽然因北伐失利后逐渐放弃了北上的想法,但只要有这个心思就好。

【所以初出茅庐的官场新人辛弃疾,写过不少关于抗金的建议上书。】

【诸如《美芹十论》、《九议》等篇章,在当时广为传诵,深受称赞。】

【可是,朝廷的反应却并不火热,而是十分冷淡。】

【在主和派势力占据上风的朝堂,像他这样旗帜鲜明的主战派注定是要被排挤的。】

【而且,辛弃疾还是归正人。】

南宋之前的皇帝们都一脸茫然,归正人是什么?

赵匡胤眉头紧锁,大宋有叫归正的地方吗?

就算不是出身望族,只要是个有才干的,又有什么忌讳呢?

叶楚有些鄙夷:【所谓归正人,就是南宋丞相史浩首先提出的。】

【归正人就是从沦陷地区返回本朝,投归正统的人。】

【这类人往往都会受到歧视和鄙夷,包括辛弃疾、范邦彦等。】

【真的,完全不理解好吗?】

嬴政:???

这沦陷地区不是你们大宋自己搞丢的吗?

怎么好意思鄙视别人的啊?!

李世民也是大开眼界,还有这种说法。

沦陷地区的百姓生活在敌军的奴役之下,朝廷不思进取就算了。

人家百姓处于困境之中还没忘记尽忠报国,你们倒是先嫌弃起来了?!

天底下有这样的道理吗?

赵眘一惊,宰相?

史浩不仅是扶持自己登上皇位的重臣,更是为岳飞伸冤平反的重要人物!

宰相素来是主和,反对北伐,但怎么会?

史浩面对众人诧异看来的眼光,幽幽叹了一口气。

他也并非喜欢和议,只是朝中无将,如何打得起仗?

生活在北方金人统治下的人,又有多少人真的有真才实学呢?

多的是沽名钓誉之辈,借着投归正统的名声踏入仕途罢了!

【归正人对于南宋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不少前来投奔的北方豪杰因此遭受歧视,一身才干不得重用。】

【而这种对北方地区百姓的歧视,也使得北方民心渐失。】

【毕竟你们也不管人家死活,来投靠你们还要被嫌弃。】

【没彻底倒戈金朝就已经仁至义尽了!】

南宋,不少生活在北方的百姓几乎每日都过着生不如死的生活。

不仅每天要干非常繁重的活计,还要面临着随时会到来的生命危险。

如今听见天幕的话,不少人目露怨恨。

什么朝廷,什么官家,压根就不在乎他们这些平头百姓的死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