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开着房车,去古代逃荒种田吧(43)

作者:东木禾 阅读记录

徐德寿低声道,“总不会是有人抢粮了吧?”

这话落,徐长松和高二叔的脸色就都变了。

许怀义还算平静,毕竟上次已经被抢过一回了,“八成是了,眼下能让县衙严阵以待的,除了粮食,还能有啥?”

“那咱们还进吗?”

“进,来都来了,不进去咋打听消息?而且,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不把残酷的现实剥开给他们亲眼去看,他们就还会抱着侥幸等救济、等下雨,他当然可以不管他们,光带着媳妇儿孩子跑路,但到了京城,像他这样的独门独户,就是无根的浮萍,太容易被当地人排挤了,有同乡、有宗族,处境就会好很多,更容易在异地立足。

他绝不承认,是心软、是圣母,是无法眼睁睁的看着他们等死、而啥也不作为。

尽人事,听天命吧。

县城门口,等着进城的人虽然不少,可现场的气氛却有几分肃杀,所以,呈现一种诡异的安静,只偶尔听到几声衙役不耐烦的吆喝。

轮到许怀义等人时,衙役倒是没为难,只例行询问了几句,收了每个人两文进城的钱,就摆手让他们走了。

许怀义心情还挺微妙的,这些人,算是他同行吧?

徐德寿问,“怀义,你说咱先去哪儿?”

许怀义四下看了一圈,“要不先去粮铺?”

徐德寿点头,“行,听你的……”

高二叔则道,“咱们分两拨,你们去粮铺,我带着长松去茶馆,那儿人多,三教九流都有,打听消息最快。”

许怀义自是没有不同意。

他们赶到粮铺时,门口已经围满了人,这些人却并不都是买粮的,有来探听消息的,有来观望行情的,也有纯粹来看热闹的,买粮的反倒是最少。

因为粮价已经贵到离谱。

而且,还限量。

徐德寿听了几嘴后,忍不住也找了个议论的小圈子加入进去,“啥?你说蜀黍多少文一斤?一百文!这咋可能呢?”

一黑脸老汉抽着旱烟,眉头皱的能夹死蚊子,“咋不可能?就这,每个人才只允许买十斤呢,十斤才能吃几天?”

“那豆子和麦子呢?”

“豆子八十文,麦子已经两百文了,咱老百姓想都不用去想了,唉,这跟吃银子有啥区别?”

“都限量?”

“嗯,豆子也是最多只能买十斤,麦子好点,可以买二十斤,但谁舍得花那个银子吆?还不如在家等死呢。”

“这是粮铺定的规矩?”

“哪啊?这是县令大人的吩咐,怕有人趁机囤粮,那样,老百姓更吃不上饭了,还不得乱套啊……”

第38章 打听来的消息一更

徐德寿打听粮价的时候,许怀义也没闲着,也是巧了,他正物色适合套话的实诚人呢,就看见之前卖他骡子的马常山了。

俩人当初就颇有些一见如故,如今再见,彼此都很惊喜,热情寒暄几句,就找个人少的地方说起话来。

许怀义亲热的问,“马大哥,你也是来买粮食的?”

马长山一脸愁容的摇摇头,“买啥啊?不买!就过来看看,一百文一斤的蜀黍,咱老百姓哪吃得起吆?”

闻言,许怀义也做出一副愁眉苦脸相,“吃不起也得买啊,不然咋办?还真等着上面拨粮救济啊,小弟听说,县衙粮仓早就空了,朝廷压根不会赈灾,咱要想活下去,还得自己想辙。”

“你也不指望……”马常山指了指头顶,一脸讳莫如深。

许怀义苦笑道,“咋指望?要是有指望,还用等到现在?你看现在粮价都涨成啥样了?朝廷要是有办法,早该调集粮食来平抑物价、安百姓的心了,但眼瞅着都起乱子了,还没一点动静,不对,也不是没动静,城门那儿倒是管的严了不少,又是查验身份,又是交进城银子,唉,以后,没点火烧眉毛的事儿,咱都不敢进城了……”

马长山四下打量了一圈,神秘兮兮的问,“你也知道那事儿了?”

许怀义眨了眨眼,“啊?啊,你是说抢粮吗?”

马常山赶忙嘘了声,压着嗓子提醒,“小声点儿啊,兄弟,这事县衙正盯的紧呢,咱可不敢沾上。”

许怀义大大咧咧的道,“又不是咱们抢的,还能硬扣在咱们头上啊?”

你就是想抢也得有那本事啊。

马长山无语了片刻,才继续道,“不是咱们干的,可抢粮的那帮子人跑路了,县衙没抓住,谁知道会不会胡乱怀疑?咱还是低调点好。”

许怀义立刻受教的点点头,“马大哥说的是,那被抢的是普通百姓还是大户人家啊?”

马常山瞥他一眼,“瞧你这话说的,那肯定是普通百姓啊,大户人家都养着护院,还有奴仆,谁不长眼的去抢他们?”

许怀义在心里笑笑,怎么没人敢去抢?不过是眼下还没到那份上罢了,百姓逼急了眼,造反都敢呢,可千万不能小瞧那些被逼入绝境的人。

他好奇的再问,“那些抢粮的人呢?”

马常山低声道,“听说进山了?”

许怀义讶异的瞪大眼,“啊?落草为寇去了?”

马长山倒是不像他反应这么大,平静的道,“眼下这年景,要是还没个说法,指不定还要有多少人被逼的活不下去,要上山呢,都是没活路了,能当良民,谁愿意为寇?”

许怀义茫然问,“咋就没活路了啊?”

闻言,马常山立刻惊喜的扭头看向他,“怀义兄弟有活路?”

许怀义理所当然的点头,“有啊,不是还能去逃荒吗?”

马常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