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嬴政来了兴趣,“何为麒麟阁?”
【麒麟阁就是汉宣帝对在不同领域,为国为君有着突出贡献的臣子的一种表彰。】
【设立麒麟阁,将功臣的画像陈列其中,让他们的功绩得以铭记史册,为后人所敬仰。】
别说是李斯心中火热,王翦等人哪个不是眼前一亮。
要说建功立业,还有什么比统一天下更大的功绩?
若是他们大秦也有什么麒麟阁,必定有他们的名字!
嬴政对此喜闻乐见,反正对于他这个皇帝来说百利而无一害。
有了榜样,才能更好的去激励臣子百姓效忠大秦嘛!
【麒麟阁的存在不仅是大汉兴盛的象征,更是一种荣耀,属于汉宣帝和他的臣子们。】
【而这麒麟阁中的第一位,就是霍光。】
【虽然霍光有错,但他为汉室的安定和中兴立下了卓越的功勋,理应位列其中。】
汉宣帝一朝,谁不是跟打了鸡血一样?
青史留名,后人瞻仰,每一个都踩在了他们的心巴上啊!
霍光却是朝上面的刘病己行了个大礼。
他的功绩足以位列其中,但也要看陛下愿不愿意。
公正对待他也许有很多的好处,但对于皇帝来说只要不喜欢,其实可以不做。
【汉宣帝执政期间对内修生养息,恢复民生;对外联合西域诸国共抗匈奴,大破敌军。】
【在他的带领下,大汉呈现出了一幅安定繁荣的局面。】
【但对于刘病己来说,还有一个很大的苦恼没有解决。】
第220章 刘病己:乱我家者,太子也!
【一个王朝想要顺利的传承下去,还需要一位合格的继承人。】
【刘奭虽然是太子,但刘病己的心中对他的表现并不是十分的满意。】
【父子二人感情虽然深厚,可在治国观念上却有所差异。】
【对于刘奭的教导,刘病己十分上心,精心挑选了博学多识的几位大臣当老师。】
【在全明星教学团队的努力下,刘奭成为了一个精通儒学经史的标准读书人。】
刘奭:...我怀疑天幕在内涵我,但是我没有证据。
刘病己(痛心疾首):真是失策了,唉。
刘彻:?
可是他要当的是皇帝,不是什么读书人啊!
【汉武帝刘彻在执政期间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实行了“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的政策。】
【自此,儒家的地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
【秦朝以法家治国,汉朝以儒家治国,但这其中可大有讲究。】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门人们纷纷议论起来,颇为不满。
法家:这汉朝没眼光,我们法家才是大道所向!
儒家:哦?是二世而亡的那种大道吗?
那我们确实是自愧不如!
墨家:我们墨家呢?怎么混着混着还被罢黜了!
阴阳家和小说家:呵呵呵,这下更是冷门至极了。
道家:无为就是有为,顺其自然就好了嘿嘿。
【要知道刘彻为什么毅然决然的抛弃了道家,选择了儒家作为治国理念?】
【一个是大汉休养生息这么多年,一味的无为而治反倒会开始拖后腿了。】
【但最重要的是,刘彻的大力支持和推行才完成了这场转变。】
【因为经过董仲舒改良之后的儒家理念,确实是实在的戳到了他的心巴上。】
【君权神授的理念大大增强了他作为皇帝的权威性,有利于中央集权。】
【毕竟灭掉匈奴,建立起一个强大而统一的大汉王朝是刘彻作为帝王的政治理想。】
【而儒家的“大一统”的思想正是用来凝聚人心,增强皇权的最好武器。】
汉初,刘邦对此没什么所谓,时事变迁,换个治国理念有什么大不了的!
只要为了大汉好,刘彻就是要搞法家、墨家他都没意见。
总归不过是用来统治天下的工具而已,顺手就行。
刘奭非常的赞同,心中也有些不解。
儒家治国本是孝武皇帝提出的理念,事实证明对大汉来说有利无害。
可是为何父皇...?
【但无论是刘彻还是刘病己,他们真的完全按照儒家的思想在行事吗?】
【当然不是了!】
【作为皇帝,必须要明确的是:无论什么思想都只是你手中的工具而已。】
【东西你得学,但是初衷是为了掌控这个东西,可别把自己忽悠瘸了。】
【实际上大汉走的是一条“外儒内法”的治国之路,道德礼教和刑法施教我都要。】
【用刘病己的话来说他们老刘家这个叫“霸王道杂之”!】
秦朝,嬴政眼眸一动,陷入了沉思。
外儒内法的霸王道吗?
大秦灭亡如此迅疾,其中不乏法令制度过于严苛的原因。
谁叫他们大秦没有前人的作业可以抄,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呢?
李斯心中一咯噔,陛下莫不是动心思了?
老天,他这么大把年纪了,还得继续争!
蒙恬撇撇嘴,小声说:“你得了吧!”
“大秦要是亡了,你想争都没地方争去!”
李斯一僵,这话他不敢接,毕竟未来他是真干过。
【看看人家刘病己这觉悟,灵活运用在自己的治国方案中,并不是一味践行儒家观念。】
【可刘奭对儒家的观念是深信不疑,认为要通过道德感化和教育来治理国家。】
【他的性格仁和柔软,主张实行仁政,关心民生,轻徭薄赋,与民休息。】
【啧,你也不能说他是错的,只是对于刘病己来说儿子远远没有达到他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