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至今日,我们无从揣测李景隆的心思,兴许是觉得朱允炆大势已去,不如早日倒戈挣一个从龙之功。】
【总之在他开门投降之后,摆在朱棣登基面前的阻碍,只剩下了大侄子朱允炆。】
洪武初年,众人都是一阵沉默,燕王可不是建文帝,摆在朱允炆面前的似乎只剩下了死路一条。
小朱棣有些不安的看向朱标:“大哥......”
朱标闭了闭眼,轻轻叹了一口气。
【但是朱棣进京后,朱允炆却意外失踪了。】
洪武末年,朱元璋本来内心十分沉痛,再怎么无能也是自己一手培养的亲孙子,皇位之争素来残酷,允炆他......
骤然听见叶楚此言,猛地抬头,什么意思,难不成老四他留了允炆一命?
【有的人说,建文帝在宫中引火自焚了,也有的说建文帝从地道逃出了京城,流亡海外,事实如何史书尚无定论。】
【但结合朱棣派郑和下西洋的举措,大多数人猜测此举是为了寻找失踪的建文帝。】
洪武末年,朱元璋沉沉吐了一口气,无论真假,总是还有一丝希望的。只是有些决定不得不下了,为了允炆好,也为了我大明江山。
【进京数日后,朱棣在群臣的劝说下,登基为帝,是为明太宗,至于后来怎么成为明成祖的,又是另一段老朱家哄堂大孝的故事了。】
嘉靖帝:心虚。
永乐帝朱棣(狞笑):我倒要看看是哪个小兔崽子给老子把庙号改了!
我辛辛苦苦的就是为了让自己留个名正言顺的名声,你倒好,给我改成祖,生怕别人不知道我是谋权篡位的是吧!
【朱棣后试图抹去建文帝的痕迹,甚至把建文帝的年份一律改成了洪武年份,朱八八三十一年就去世了,洪武纪年却持续到了三十五年哈哈哈哈。】
洪武初年,朱元璋顿时感觉自己的手痒了,冷笑一声。
“小兔崽子,老子看你是皮痒了!以为改了年号人家就不知道你干的好事了!”
“明成祖!还明成祖!”
朱棣在殿中上蹿下跳的躲避,闹得一阵鸡飞狗跳。
【当然,建文旧臣也遭到了清算,首当其冲的就是齐泰,黄子澄和方孝孺三人。】
【在这里楚楚要补充一个误区哈,方孝孺并没有因为触怒朱棣惨遭诛灭十族哈,这并不是正史,极有可能是谣传。】
朱棣:谁在给我泼脏水??
【方孝孺作为作为文坛的领袖人物,如果真用上了诛九族这种大刑,无疑会引来天下声讨。
【而且华国历史上被诛灭过九族的人,不超过双手之数。方孝孺是因为当廷触怒了朱棣,才被他赐死了。】
【关于诛十族的谣言则是起源于一本叫《枝山野记》的野史,并且成书于百年后,其中真实性有待考证。】
永乐帝朱棣(委屈):朕就知道那些文人不是什么好东西,居然如此抹黑朕!朕确实查抄了方家,流放了相关亲族,哪有诛他十族!
【或许是因为得位不正,朱棣在继位后为了弥补靖难之役对于国家的伤害,十分勤勉,宵衣旰食,夙兴夜寐,开创了“永乐盛世”。】
【而随着朱棣在内的三代明君的精心治理,终于弥补了靖难带来的伤害,一举把大明发展到鼎盛时期。】
【如果没有土木堡战神出现的话。】
明朝众人:又来一个战神?
朱元璋:造孽啊!
托天幕的福,现在各朝各代对战神这个词都产生阴影了。
永乐年间,本来听见叶楚说老朱家接连三代明君,朱棣正大笑不止,结果又出了个土木堡战神。
朱棣:???不会我老朱家也出了个李景隆那样的货色吧?
【更加令人惋惜的是,被誉为古代典籍百科全书的《永乐大典》因战争而遗失。】
【建国后,其实考古专家本来打算打开朱棣的陵墓寻找原件的,不过后来发生了一点意外便中止了。】
小朱棣:???你要不要听听自己在说什么?
秦朝,嬴政一脸生无可恋,先前便猜测那些博物馆里的宝物是从哪里来的,现在破案了。
汉朝,刘彻也是一脸难评,怎么后世的人一点都不忌讳这些啊?说挖就挖!
唐朝,李世民和长孙皇后面面相觑,不会吧,朕的昭陵!
永乐年间,朱棣急忙下旨,务必将《永乐大典》多刊刻几份留存,别到时候找不到了就来打朕的主意!
叶楚一脸惋惜:【不过老朱家另一个倒霉蛋就没这么好的运气了,由于当时技术的不足,不仅陵墓中的大量宝物被毁,连尸骨都被烧毁了。】
什么?!
老朱家所有的皇帝都大惊失色,陵墓被开就算了,怎么连尸骨都毁了!
小朱棣心有余悸的拍拍胸脯,还好不是我,躲过一劫!!
【而另一桩历史认可的功绩则是朱棣力排众议,迁都北京。自南宋后,我国的文化和政治中心就偏向了南方,致使南北之间联系日浅。】
朱元璋叹了一口气,朝中官员大多皆来自江南,极容易形成党派,若是继位者无能就会被文官所裹挟操控啊!
老四倒是有胆魄,直接迁都!
【对于朱棣来说,北平乃是他的大本营,经营多年有助于巩固自己的统治。更重要的是,北平地理位置要紧,来往南北皆便利。】
【定都于北平不仅可以抗击入侵的蒙古人,更能够借此将控制辐射到东北地区,向南也可以掌控中原,维护全国的统一。】
【可对于大多数官员来说,他们的家族亲朋全都在南方,不愿意北迁,极力反对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