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历史直播:老祖宗们指导我修文物(191)+番外

作者:知樾休休 阅读记录

只愿,他张居正真有这经纬之才,能够扶大厦之将倾吧!

【不巧的是,隆庆继位之后也许是因为长期的压抑,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日日寻欢作乐,纵情声色,在很多野史上还记载他常常服用春药来助兴。】

【这种过度的放纵,对隆庆的身体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身体每况愈下,最终一病不起,隆庆六年就崩逝了。】

【年轻人要节制,多养生才能延长待机时间嘛!】

隆庆:......好丢人,怎么办?

这下天下人都知道朕的身体不行了!

朱元璋闭了闭眼,他老朱家的颜面都快把地扫干净了。

本来还算是有点子政绩,结果没干两年就光速去世,瞧这样,又留了个幼帝登基。

他吐了一口郁气,所幸听天幕所言,那个张居正应该算是个忠臣,大明补补还能要!

【隆庆蹬腿去了,可儿子朱翊钧才10岁,根本无法治理朝政。】

【他命高拱和张居正为顾命大臣,辅佐万历,直到他成年之后亲政。】

【而对于张居正来说,这正是千载难逢的良机,可以一举扳倒高拱。】

【要知道高拱的性子比较专横,为了推行改革在朝中得罪了不少的臣子。】

【尤其是在司礼监掌印太监的选拔一事上,把李太后身边最信任的宦官冯保得罪的不轻。】

冯保温和一笑,眼中却没什么温度。

高拱看不起他这个小小的宦官,没关系,首辅嘛,眼光高些也是正常的。

可有些事情,有一有二却不能再有三了。

他冯保就因为不入他高拱的眼,就做不了这司礼监的主人?

你不愿意,自然有人愿意同我合作。

【高拱几次略过冯保,提拔了其他人作为司礼监的掌印太监。】

【管他宦官还是文臣,敌人的敌人那就是朋友。】

【张居正和冯保各取所需,一拍即合,成为了政治上的盟友。】

【隆庆驾崩之后,不过两个时辰,宫中便传出了圣旨,命冯保代替司礼监掌印太监之位。】

【高拱又不是傻子,当然不信,理所当然的提出了质疑,但还是没能改变什么。】

【对于李太后来说,自然是把自己人冯保放到掌印太监的位置上,才能更放心。】

【对于张居正来说,他只要抗住压力,咬死此事,坐实冯保的位置,才有后续发挥的空间。】

武周,武则天来了点兴趣,倒是十分欣赏张居正。

成大事者不拘小节,文人多清高,瞧不起宦官的大有人在,那高拱就是。

但对于宫中的太后和即将登基的幼帝来说,他们需要一个信任的人坐上司礼监的位置。

朝廷不就是这样吗?

联合盟友,打压敌人,只要能握在手中所用的牌,管你是哪路人物,照用不误!

【冯保顺利坐上了司礼监掌印太监的位置,自然也要对自己的盟友投桃报李。】

【因为隆庆驾崩,高拱在内阁中悲痛大哭,也许说了一些担忧国家的话语。】

【在部分野史史料的记载中,高拱说的是:“十岁太子,如何治天下?”】

【不过其真实性有待考察,但高拱对于幼帝治国的未来有些担忧应该是真的。】

【但这句话,在冯保这里就可以解释为另一种意思了。】

【陛下刚驾崩,你高拱就说这种话,是不是对太子的不信任呢?】

宋朝,苏轼的雷达响了。

他那个平白遭罪的乌台诗案,不就是这么来的吗?

一句话如何解读,全看那些政敌怎么编排,这就是语言的艺术啊!

更别说,高拱如果真的说了这个话,都不用人编排,稍加引导上位者很难不疑心好吗?

苏轼:这朝廷,还是太难混了!

【冯保向李太后和太子汇报的时候,稍微加了一点修饰词,就完全不一样了。】

【《明史》中记载:“保谮于后妃曰:‘拱斥太子为十岁孩子,如何作人主。’】

【一个斥字用得妙啊!】

【高拱的悲痛担忧,瞬间变成了不满怀疑,李太后和太子能不害怕吗?】

【再加上高拱想要把司礼监手中的批红权收回内阁,算是彻底得罪了司礼监。】

高拱怒气冲冲:冯保阴险小人,陛下年幼如何辨别对错?

我这个内阁首辅自然要多做参谋!

【而且这种集权的举动,无疑是加深了李太后和太子的猜疑。】

【批红票拟,你高拱想一个人都占了,难道是想谋反不成?】

【太子又年幼,这种举动是想彻底架空他们母子吗?】

【一番操作下来,高拱终于成功的把自己送走了。】

【隆庆五月去世,高拱六月就被勒令辞官回乡了。】

张居正(深藏功与名):高端的权力斗争,往往只需要一点小操作。

请叫我微操大师!

高拱:你个糟老头子坏得很!

我看你们两是狼狈为奸,又做师婆又做鬼,吹笛捏眼打鼓弄琵琶!

【而在这一年,张居正终于如愿以偿的除掉了自己的敌人,走到了权力的中心。】

【他又能否肩负起众人的期望,实现自己年少时许下的诺言呢?】

第151章 张居正:做官的艺术,轻松拿捏!

【有人曾说,如果没有张居正,大明亡国的时间至少要提前100年。】

【走进他的人生,你会发现这就像是大男主升级流爽文啊!】

【当然,结局除外。】

朱元璋:?

朱棣:?

真PTSD了!

朱元璋倒吸一口凉气,好耳熟的过程啊,上一个这样的还是冤死的于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