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话,让卫青身边的谋士都大惊失色,追问:“大将军,如今朝堂上呼吁立太子的声音越来越大,大将军,这是请立太子的最好机会。大将军,不能错失良机。”
可惜,卫青没有要跟他们解释的意思,仅仅叮嘱道:“此事,听我的安排。你们谁要是不愿意听,不若从我府上离开。”
门客三千,自卫青成势,深受帝宠,无数人愿意为卫青所用,可这些人里,多少人可用,多少人不可用,卫青心里有数,不驱赶,无非是不想引起众怒。
已然成为众矢之的的卫青,不愿意再落人于柄,如此而已。
卫青都丢下话,不愿意听话的人总不能不管不顾。
毕竟卫青都放了话,不听的离开他的府上,谁能不当回事。
无论怎么想促成刘据成为太子的事,最终,这事是真没有办法越过卫青完成。
可是,他们这些人也想不明白,为什么卫青会不愿意上书请立刘据为太子?
那可是太子之位。太子啊!
一旦登上太子之位,那可就是未来的皇帝,难道卫青不想有一个皇帝外甥?
卫青没有跟任何人解释,这种事情有什么值得解释的。
不能做的事就是不能做,立太子的事,别看好像是关系卫家的事,实则卫家人的所有命运都握在刘彻的手里。
所以,卫家无论做什么都没有用,重点在于刘彻想不想,愿不愿意立这个太子。
平阳公主定是清楚这些事的,可是平阳公主不会告诉他们任何人刘彻的心思。
卫青对身边的人提议他去寻平阳公主论及立太子的事,对府中的一些人也算是有了新的认识,果然不是每一个人都有认知。读书识字和知道朝堂上的事,那是两码事。
不过,卫青确实心里也有所猜测,毕竟,刘彻决定让霍去病出击匈奴,一扬一抑,不仅是为给人机会,更是因为朝堂上的一些局面需要改变。
卫青本来因为不能出击匈奴而显得烦躁的心,在朝堂上有人提出要立太子一事时,渐渐得以平复。
正所谓有得必有失,天底下的好事不可能全都归到他们卫家一人的头上,否则满天下的人都要群起攻之他们卫家了。
卫家,要小心再小心。
卫青操心的还是宫中,他不确定此时的卫子夫是不是稳得住。
有些东西看着好像唾手可得,实则在最容易得到的时候未必不是离深渊最近的时候。
刘彻不可能不思量卫家眼下的情况,也不可能不在意眼下卫家人的表现。
卫家的亲眷,其实都来寻上卫青,无一例外的都想要上书促成立太子一事,此事若成,卫家的权势将到顶峰,再无所畏惧。
可卫青看着卫家的亲眷如此热切的反应,反而明白了为什么刘彻要冷一冷他们。
不冷,怎么能迅速把人架上来烤,让人毫无所觉?卫青不得不再一次提醒道:“请立太子的奏本,不能写。”
第62章 吃醋 阿姐是我的
欢喜而来的这一位是卫青的大姐夫, 也是大汉九卿一太仆公孙贺。
公孙贺万分欢喜的想跟卫青一道商量,到底要怎么把刘据送上太子之位,不料卫青迎面却是阻止。
“卫青, 那是太子之位。朝堂上那么多人请立太子,中宫所出, 是长是嫡, 再没有皇子可比, 此时不请立太子, 以后哪里来的机会?”公孙贺急切想劝说卫青, 希望卫青别在关键时候犯糊涂。
可惜,卫青全然不把他的话当回事,反而提醒道:“太子要不要立,不在朝堂上的臣子, 只在于陛下。立谁, 也在于陛下。”
两句话,让公孙贺所有的热切都被浇了一个透心凉。
“什么意思?”公孙贺察觉其中有异,故而不得不问上一问。
“陛下要立谁为太子,谁就是太子。陛下如果不想立, 满朝的臣子都请立太子, 这个太子照样立不了。”卫青很是无奈, 这样的事他们其实也算是作为得利者, 难道不明白这个道理?
卫青凝视着公孙贺, 不禁开始发愁了, 卫家其实相当于让人架在火上烤着,稍有不慎极有可能卫家会覆灭,卫家,没有能扛事的人。这就意味着将来一旦遇事, 卫家扛不住。
不可避免,卫青想到了平阳公主,想到平阳公主每每听着朝堂上的事,嘴角噙笑,眼中的冷意毫不掩饰,那样的神情,和刘彻其实是如出一辙。
很多人终其一生都想不明白的事,在平阳公主那儿不需要动脑,她一眼便明了。
立太子一事,卫家啊,若是应对不好,别说立太子的事成与不成了,极有可能一家子都要因此受罪。
“记住了?无论有多少人来请你出这个面,你都不能出。”卫青最后叮嘱公孙贺一句,眼中透着警告和凌厉。
公孙贺认识卫青多年,第一次看到这样的卫青,诧异无比。
可是卫青的话难道说得还不够清楚吗?事情的决定权在刘彻身上,他们以为多几个人喊着立太子,就可以让刘彻立太子?
不,立不立太子,在于刘彻想不想立,他如果想立,当然立得了,他要是不想立,哼,试试他们叫嚷有用?
公孙贺走了,卫青吐了一口气,实在也不清楚什么时候这些事才能落定。
可是,哪怕卫青拦着门客和卫家相关的人出面,朝堂上请立太子的声音并没有因此而减弱,反而一浪更比一浪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