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皇叔宠我入骨(906)+番外

作者:十四晏 阅读记录

“所以,朕决定先将此事按下不发,等这天下不再脆弱如一层窗户纸时,朕会让这些把同胞生命送上绝路的人,一个个付出代价。”

“另外,老三自小体弱多病,常年居住在宫中,必定有人在外面为他牵线奔走,否则他什么都做不了,这人也得找出来才行,不然没了一个三弟,还会有四弟五弟走上绝路。”

“等过一段时日,朕就寻个由头,让三弟辟府另居,把那一窝蛇全部引出来。朕的想法,皇叔以为如何?”

元武帝的决定,何尝不是为了保护淇王府?

如今吴提就在淇王府内,淇王府呈上的,吴提与三皇子的往来信件,还能有多少可信度?

长孙焘恭敬地行礼:“陛下长大了,此举甚好。如今陛下已是一国之君,陛下所做的决定,臣当马首是瞻。”

元武帝连忙道:“朕有文武百官唯命是从,不用皇叔对朕马首是瞻,朕要你做朕的镜子,督促朕的言行,不管外人如何揣测,朕信得过皇叔的为人,只因我们是最亲的叔侄,只因朕眼睛没瞎到看不出皇叔对大秦的贡献。”

长孙焘笑了,躬身再行一礼:“臣明白,企望陛下宏图大展,成为一代旷世明君。”

日子不紧不慢地过着,这日元武帝的案桌上,摆满了一堆名门闺秀的肖像。

元武帝耐着性子一幅幅看完,也没有瞧见老鼠姑娘的身影,本想一口气定下一后四妃的他,最终把画像移交给风先生,请风先生从里面先行择选四位妃子。

风先生也是个办事麻利的,很快就拟定了四妃人选名单,呈交到元武帝面前。

本来有望出一个皇后的萧家,再出一个萧贵妃,而这位萧贵妃不是谁,正是差点成为淇王侧妃的萧眉若。

贵妃之下,是淑妃。

淑妃是先太子太傅之孙,虽然刘太傅曾因先太子之事被牵连,但刘太傅一族满门清贵,淑妃入宫,也代表着元武帝对刘太傅一家的起复。

因为朝中不能尽是新贵,需得有几位德高望重的老臣镇着,这样才能彰显皇帝的仁德,同时也告诉外人,只要安分守己,不急功近利剑走偏锋,七老八十仍旧可以活跃在朝堂上。

淑妃之下,是贤妃。

贤妃同样姓刘,乃是戍守归雁城的抚远大将军刘孝杰之女。

贤妃入宫,是元武帝对刘孝杰的嘉奖,也是元武帝对刘孝杰的牵制。

贤妃之下,还有德妃。

德妃乃是刑部尚书李大人的侄女,也是李元的堂妹,出自李家。

此次李大人在扬州赈灾方面政绩卓越,元武帝纳李家女为贤妃,也是在抬举李家。

四妃很快被选入宫,只待元武帝热孝期一过,便可行那传宗接代之事。

齐国公见元武帝没有立后,在朝堂上以各种理由给元武帝施压,却被元武帝轻描淡写的几句话打发了。

“眼下国库空虚,立后诸事耗资巨大,扬州需要银子,北疆也需要银子,户部也拿不出银子给朕举行封后大典。”

齐国公反驳:“封后大典繁文缛节皆可减免。”

元武帝断然扼杀这种想法:“大秦泱泱大国,封后大典的银子都拿不出来,岂非让人看笑话?再说了,皇后是朕的发妻,朕总不能委屈了妻子吧?要是国公爷非要朕马上立后,这笔银子你出?”

齐国公改口:“暂缓也没什么,陛下英明,一切都为天下百姓做尽打算,臣佩服。”

朝局渐渐步上正轨,众人也开始发现,元武帝虽然也走怀柔路线,但其行事作风,颇有几分其祖父惠帝的风采。

可这个时候,却有一则传闻不胫而走,在京城引起轩然大/波。

第791章 流言蜚语飞满天

传闻越国公曾经倾心于淇王妃,也就是他的同胞妹妹。

霎时间,各种流言满天飞,纷纷指责越国公不顾纲常伦理,一盆盆脏水往他身上泼。

而坊间传闻更是厉害,添盐加醋地描黑越国公与淇王妃的关系,称两人曾经还是一对爱侣。

为了让传闻更加逼真,有人拿去年淇王府举办的赏花大会时,越国公送淇王妃姜花来说事,列举了十项越国公心悦淇王妃的证据。

于是,一封封弹劾的奏折,铺天盖地地被呈上元武帝的御案。

元武帝看了,不置一词。

越国公似乎没有受到影响,可每次朝会时,都有人会看到越国公眼下的黧黑。

流言蜚语越演越烈,最后演变成淇王妃曾经流掉的孩子,实则是越国公的这种话。

这事长孙焘瞒得很紧,陆明瑜并未听到只言片语。

而太后,也在这个时候,举行所谓的茶话会,把宗室媳妇都召入宫中。

一番见礼寒暄过后,宗妇分坐两侧,高坐凤椅上的太后神情温柔,含笑看向陆明瑜:“淇王妃这肚子真是一点都不显,三个月了吧?”

陆明瑜噙着浅浅的笑意,既不显得疏离,也不显得谄媚:“是,太后。”

福王妃是这里辈分最高的,当今都要叫她一声曾祖母,看着长孙家的人开枝散叶,她心里高兴,闻言慈蔼地道:“淇王妃,头三个月最是要紧,应该在家里将养才是,今儿怎么出来和我们这群老婆子凑热闹?”

话中没有责怪之意,陆明瑜恭敬地回答:“谢福王妃挂念,今日是宗妇们首次入宫拜见太后的日子,我心里敬着太后,自然要来的。”

太后笑容柔软雍容:“淇王妃的心意本宫知晓,但子嗣为大,万万不能大意了,像这种家里亲戚见面的日子,其实也不必来,哀家不会见怪于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