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皇叔宠我入骨(905)+番外

作者:十四晏 阅读记录

长孙焘笑得十分和蔼:“阿六也到了成亲的年纪,我看马房的娇娇挺不错。”

陆明瑜软成一滩水,闻言她微微颔首:“你做主便是。”

不盈一握的腰肢,娇娇软软的身体。

长孙焘心旌荡漾,凑到她耳边哑着声音道:“就昨晚那个,现在想试了。”

陆明瑜捏着长孙焘的衣襟,声若蚊吟:“不、不了吧!大白天的。”

长孙焘灼/热的呼吸扑在她额上:“先回房。”

阿六满院子找不到主子,心里正觉奇怪,却见主子火急火燎地抱着王妃进了屋,“砰”的一声把门关紧。

他叹了口气:“真是操不完的心,得了,我先去找百里先生吧!免得整出意外。”

天色已晚,暮霭沉沉,依稀只见大地朦胧的轮廓。

一道玲珑有致的身影缓缓摸至紫宸宫,她怀里抱着一个布包,里头装了从司膳房顺来的东西。

恰好一队巡逻卫士经过,她抱着吃食躲入梁上,找了个舒服的姿势,认真品尝这精致的糕点。

在她下方,玄衣镶红边,身着绣有五爪金龙的少年天子正在伏案处理公文。

“咔咔咔……”酥饼的碎屑掉落在衣裳上,她嫌弃地抖了抖,又拿了一块塞入口中。

零星落下的食物屑,就这样落到了新帝面前的公文上。

新帝双目一凝,不动声色地拿起奏折,抖去上头酥饼屑,看着纸上的油渍,眉头紧锁。

“听说吃独食会烂肠子,不如拿下来与朕一同分享如何?”

衣袂翻飞的声音响起,再抬头,梁上空空如已。

新帝继续若无其事地批折子,仿佛方才只是在自言自语。

约莫半盏茶时间,梁上又有碎屑掉落下来。

新帝终于忍无可忍,他慢条斯理地放下御笔,又阖上摆放在桌案上的折子,接着动作优雅地沏了一壶茶,放在御案上,可他人却离开了,屋里什么人都不剩。

在他走后不久,一个穿着异族服饰,胸/前垂了两条大辫子的少女飞身而下,倒了那茶水喝了几口。

“小贼,你可真是胆大包天!”新帝说着,身影从幔帐后现出。

那姑娘连忙逃跑,却被他手中的鞭子缠住了脚。

姑娘掏出一把精巧的匕首,回眸斩断鞭子,惊鸿一瞥,她与年少的天子四目相对。

霎时间,时间仿佛被拉长了,静止了。

仅仅只是刹那,心里的某个地方,像是有什么东西萌生了茁壮的芽儿。

姑娘挑唇一笑,黑黑的眉毛,深邃的双眸,也因这一笑变得生动起来。

天子怔怔发愣,看着姑娘从窗户逃离。

姑娘仓促间遗落了一根银簪,新帝捡起来放在手里端详,不禁喃喃自语:“莫不是小老鼠成了精?”

第790章 新帝的手段

登基大典如期举行,一天的忙碌,各种繁琐的礼节走一遍,新帝终于成为名正言顺的皇帝。

在风先生的建议下,登基大典过后,紧接着完成了改元建新这个步骤。

新帝,年号元武。

在登基大殿这一日,先帝的女人们都有了去处。

萧贵妃顺理成章入主清宁宫,成为新一任太后。

原妃因“刺杀”先太后,被赐鸩毒。

其余妃子移居长春/宫养老。

而那些参与宫变的人,元武帝也做出了裁决。

首先,慎王长孙翊被褫夺一切权力,保留慎王的封号,没有皇帝允许,终身不得离京。皇帝还派了御医前去照顾北齐和亲而来的慎王妃,彰显礼仪之邦的气度。

承恩公因谋反,是以原家成年男丁皆被斩首,年幼的男丁发配西北,而一众妇孺则充为官妓,耀极一时的大家族,就此没落了。

而白家,因定北侯世子通敌而被判夷三族,除了在战场上戴罪立功的白捷,白家三族无一幸免,又一个世家大族陨落。

元武帝惜才,幸存的白捷,被指派进入了兵部历练,然而白捷拒绝了,自请前往西北边陲,成为一名戍守边疆的小将。

至于御林军,因这次的反叛,彻底消失在大秦的历史中,京中治安由京兆府负责,麒麟卫协助。

这次清算,谋反的原家只杀了成年男丁,而通敌的定北侯府只夷了三族,这些可都是诛九族的重罪,但却没有波及太多人,众人纷纷称赞新帝仁慈,

然而前脚刚散朝,后脚元武帝便派人去某些大臣府里送了些东西,大概是能证明他们与谋反扯不断理还乱的证据。

于是第二日上朝时,许多大臣纷纷跳出来为扬州捐赠银两,国库又收一百六十多万银两,暂时解了燃眉之急。

忙完身外事,众臣又以国祚为重这个借口,张罗着给元武帝娶媳妇。

元武帝对绿此,并未表明任何态度,毕竟一个好的皇帝,他很难成为一个好丈夫,皇帝的婚姻和宠爱,不过是稳定前朝、牵制各方势力的筹码。

他心里清楚,所以只要对象不太丑,他对娶谁都没有什么意见。

其实,登基前的晚上,长孙焘曾去找过元武帝,禀明三皇子通敌叛国之事。

元武帝捏紧信件,眉宇间尽是愤怒与失望:“外人为了私心权力通敌叛国也就算了,可他是凤子龙孙啊!竟干出这等丧尽天良的事,朕倒要看看他死后如何面对列祖列宗!”

长孙焘没有表态,三皇子通敌,险些害了他的妻儿,他本应是最想送三皇子去死的人。

但他既然奉老二为帝,便不会仗着皇叔的身份,过多插手老二的事情。

只见元武帝发/泄一通后,攥着信件满心悲愤:“皇叔,朕暂时不打算处置他,眼下朝局不稳,扬州还需要几年时间休养生息,要是让人知道,我们长孙家监守自盗,做出如此大逆不道之事,恐会失去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