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娘,你怎么了!为何打我?你是不是后悔了!”
那人厉声喝道,声音有些怒意,说完他再次向易风眠抓来。
动作之大,让飘忽的船更加晃悠,易风眠一个没忍住,“噗”的一下,吐了那人一身!
“啊!”
易风眠隐藏在黑暗中的眼神一凝,她虽然不知道这人是什么身份,但通过说话和动作,她猜测肯定不是她的任务对象!
刚刚那个吐,是没忍住,也是故意的。
“对不住,我晕船。”
一阵兵荒马乱之后,船靠岸了,在那人要扶易风眠的瞬间,易风眠忽然错开了身,自己上了岸。
当她上岸后,脚实实在在踩在地上时,她整个人都舒服多了,脑子也慢慢清醒过来。
她佯装很不舒服的样子,微微阖眼坐在一旁休息,实则是让小八给她传输信息。
这一个位面是一个古代位面,这里是一个国号为晋的国家,建已有一百多年后,皇帝都换了好几个了。
国家稳定富足,百姓安居乐业,但安定的背景下也有许多隐患。
北方有时不时南下作乱的游牧民族,东南沿海也有倭人侵扰。
科举制度的完善打破了前朝千年世家门阀,与国同休的格局,但,也因为科举,形成了新的科举世家。
不过,到底是要通过考试选拔,如若出不了优秀的人才,获取不了功名,科举世家也会没落,从而给寒门子弟让路。
这是一个“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时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这个时代所有读书人的目标和理想。
而男主崔师季就是这么一个时代的读书人。
他的爷爷当年也是一甲进士及第,官至一品,入翰林,进内阁,然而因为新政牵连,被“乞骸骨”,阁老一身傲骨,郁郁而终。
而他的父亲,贬谪外放,途中环境恶劣,不幸染病,病死途中。
而随着祖父和父亲的去世,祖母偏心二叔,崔师季的母亲带着年幼的他回到了母亲的老家。
他的祖母对于崔师季的母亲也是不满的,她觉得王氏是小户出身,本就配不上她家的门第。
但是大儿子偏生忤逆她,三书六礼,八抬大轿娶了王氏,给足了她脸面。
而丈夫去世,王氏新寡,带着幼子,被婆母和小叔子,妯娌各种欺负,甚至不想让她儿子读书。
王氏到底也是有心气的人,这些年,她还是存了一些家私,她不能让这些人耽误儿子的前程。
她毅然决然的带着幼子离开京城,回了她的老家,归安府万禾县永安村。
第303章
私奔逃婚的娇软作精VS克己复礼禁欲隐忍科举士子2
王氏的父亲是永安村的一个秀才,科举考到三十多岁一直没有考上,就回到村里当了教书先生,王氏是他的独女。
王氏按理说是不会和崔师季的父亲崔颢认识,可能就是命运的安排吧,崔颢下江南游学时,偶然掉入山崖,被上山采药的王氏所救。
崔颢在王家养伤的这段时日里,被这位勤劳,有才华的女子吸引。她不同于其他女子,精通女工,而是喜欢研究医学药理。
王氏的父亲虽然是个秀才,但绝不是迂腐的读书人,知道女儿的兴趣后,还主动去买医书,供女儿学习。
只不过,王氏嫁与崔颢后,为了不让崔颢为难,就不再碰那些了。
她带着儿子崔师季回到永安村,她的父母亲早已去世,家里只剩下一栋祖宅,还被族人以她是外嫁女缘由,霸占不肯归还。
最后只给了村尾靠山脚下的一块荒地,允许她盖房。
王氏知道钱财不能外露的道理,所以只是请村里的壮汉砌了两间不大的屋子和一个小院,对外还声称早已经没了钱财。
她非常聪慧,甚至,她还会时不时的去找族长,以她父亲当年在世,教导族人读书为由,请族里人帮衬接济一番。
所以,就算是孤儿寡母,王氏带着崔师季在永安村也过的非常好。安定下来后,王氏就带崔师季拜了当年王父的好友为师,开始读书。
故事就是从男主崔师季在永安村读书开始,写他如何读书,如何参加科举,如何通过童试、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连中三元,跨马游街,入翰林,在朝堂上一步步晋升。
最后官至一品,入内阁,封殿阁大学士,是晋朝最年轻的阁老。
他的一生,让无数读书人艳羡,也是无数读书人的榜样。辅佐三代帝王,是两位帝王的老师,门下学生遍布。
积极变法,解决了大晋内忧外患,辅佐君王完成中兴,百姓也纷纷称赞他。
他无妻无子,一生都在为大晋鞠躬尽瘁。正如他的名字,崔师季,字恕己。
师法季札,季札是前朝非常有名的品行高洁之人,这是他父亲崔颢对他的殷殷期盼。
可能,崔师季一生中唯一的污点,就是在他还是穷秀才时,娶的那任妻子。
那女人是和他同村的一个女子,据说长的美艳动人,当时因为王氏上山采药摔断了腿,后因为伤口处理不当病重,王氏族人以冲喜为由,逼着崔师季娶亲。
最后族里出钱,花了五两银子,娶了这位村里出了名的懒姑娘。
因为崔家家贫是全村出了名的,虽然崔师季有了秀才功名,可俗话说,穷秀才,富举人。
他不过就是个穷秀才,且,多少人都卡在了秀才这条路上,王氏的父亲不就是吗?
这肩不能挑,手不能提,农活是样样不会,家里只有一个寡母,如今还病重,对于村子里的庄稼人来说,谁会答应这种亲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