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姨母怎么知道?”
常夫人脸上笑意隐隐:“你的性子跟你娘如出一辙,越喜欢什么越是不肯给个眼神。上回宴席你一眼都没看霍参议,可只要他一说话,你就会停下碗箸,等他说完了才动筷子。所以呀,姨母一眼就看出来了!”
徐复祯没想到常夫人有这么敏锐的观察力,她不由又问道:“那他呢?姨母觉得他喜不喜欢我?”
常夫人忍俊不禁起来:“他比你自然多了。不过姨母发现,他夹的每一样菜都是你刚刚夹过的。席间他一直在跟你姨父说话,估计夹什么菜都是下意识的,说明他也一直暗中注意着你呢!”
徐复祯抿唇微笑,又忍不住后悔——当时应该多夹点肉菜的。他到了军营里肯定没那么多好东西吃了。
常夫人又问起霍巡的家世。她不常在京城,因此并没有听说过他。
徐复祯于是简单把他的身世跟常夫人说了,只是隐去了他们之间的关系。毕竟,她觉得长辈不会赞同他们这样的交往方式。
常夫人听了还算满意,于是又问她的打算:“既然你们心意相通,不如姨母去给你做媒如何?”
徐复祯最头痛就是这个了。她虽然想要长辈接受霍巡,可是又想要长辈接受她暂时不成亲的打算。
不过常夫人性子不像徐夫人那么肃正传统,因此她愿意跟常夫人交心:她一旦嫁人,势必要离宫,更没有理由继续代太后把持朝政——她不愿意为了成家而放弃现在的一切。
常夫人听了果然没有再提说亲的事,只是蹙着眉头道:“我瞧着这个霍参议很不错的。不过啊,这男人可比女人精明多了,他就是喜欢你,一旦不能马上得到你,转头就能另找新欢。我们女人就是太长情、太包容,所以到头来受伤的往往都是女人。你既然想清楚了,那以后还是不要多跟他接触了,毕竟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徐复祯
不说话了,只掀开一线侧帘偏头往外看。呼啸的雪风刮过她的指尖,刺冷得令人神思清明。
那如果她非要兼得呢?徐复祯倔强地想。
第114章
回到真定府,徐复祯立即着手筹备军需的事。
冬日打仗,火油和衣物是军需的关键,此外,粮草、兵械、药物等消耗品也占了开支的大头。
按最初与沈众商议的数目,用上她封存在转运司仓库里的三十多万两,一个月内能备齐送入前线。
然而,霍巡开口就要她准备双倍的物资——这就不止是银子的问题,就是把河东河北两路掏空,一时也筹措不出那么多物资来。
倘若从内地其他各路调配物资,那路上的运输又是一大笔费用。
彭相正为她擅留了七十万河东税银的事怄气,那老狐狸肯定不会轻易再从国库支使银子出来给她。
徐复祯每日为着这事殚思极虑,原本莹润的腮颊清减了不少,显出尖尖的下颏来。
常夫人只当是官邸的食宿太差,勒令她搬到郡王府去住着,每日让人炖燕窝鸭子、人参鸡汤等滋补膳食给她吃。
徐复祯搬进郡王府后才知道承安郡王非但不管事,还总是偷偷在府里开台听戏。
虽然因着郡王的不管事,转运司几乎由徐复祯说了算;然而她有时还是会觉得不满:倘若郡王有用一点,摊在她身上的担子也不会那么重了!
她起了这样的怨念,有时候便忍不住跟常夫人抱怨。常夫人就时不时跟徐复祯说一些承安郡王的事。
承安郡王是安王的长子,从小就是天潢贵胄,因此养成了一副没心没肺的性子。若说他有什么好处,那便是宽容豁达。
他的头一位郡王妃嫁过来五六年没有诞育孩子,郡王却是一点也不急。后来那位郡王妃家里出事,他也没有休弃的意思,倒是那位谢妃身子不好,又因娘家的事忧思过度,没两年就去了。
又过了两年,郡王才续娶了如今的郡王妃。因此沈珺出生的时候,郡王都快三十岁了。
沈珺要上战场,郡王妃是一百个不许,郡王却什么也没说。他对自己宽容,对别人也宽容。
徐复祯这才知道原来她干娘是承安郡王的续弦。难怪常夫人比她娘大四五岁,她娘又比徐夫人大两三岁,而郡王妃和徐夫人是手帕交,常夫人却要管郡王妃叫大嫂。
对这桩长辈的旧闻,她本来是听过就算了。
然而夜里睡觉的时候,她本来在琢磨粮草的事,却没来由地想起先头那位郡王妃:没记错的话,常夫人说的那位郡王妃好像是姓谢吧?
当时听的时候她就觉得这个姓氏熟悉,如今忽然福至心灵:长兴侯的那个外室不就是姓谢吗?
虽说京城姓谢的人很多,然而,倘若那位外室跟谢妃同是一个谢氏的话,很多事情就可以解释清楚了:
谢氏获罪前是京城显贵,谢氏女极大可能认得长兴侯;
抄家后谢家女眷没为官奴,按本朝律令官奴不能纳为姬妾,所以长兴侯只能让其充作外室;
而徐夫人和秦萧都不想让她探寻这桩陈年往事,就是怕牵扯出来对长兴侯不利。
不过,秦萧未免也太狠辣了。
她起先还以为秦萧跟他爹的外室牵扯不清,怕丑事被撞破才对她的人下手。然而按谢氏的年纪,估计都能当他娘了。
可要真是为了给他爹遮丑——私藏平贞朝的罪眷,放在当下又不是什么很要紧的事。虽然替姑母不值,但她又不会真的去检举长兴侯。秦萧干嘛这么怕她知道?
她心中疑虑更重,然而因为不在京城,她现在也查不了这件事。更何况眼下有比这更重要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