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攻略未婚夫的门客(重生)(157)

作者:九方杬 阅读记录

再也不需要攀附依仗任何人了。

然而想起自己那段夭折的感情,不免在那凌云壮志中添了几分苦涩。当然她知道世上是没有什么两全其美的事情。

她弄丢了霍巡,可是找到了自己,已经是极好的结局了。

徐复祯知道,自己不能再奢求更多。

五鼓时分,徐复祯陪着四皇子到太庙祭拜先祖与社稷。

从太庙出来的时候,远处的天边已经泛起了鱼肚白,那一线熹微天光,让夹道的火烛都失了颜色。徐复祯走在四皇子的轿辇旁,每走一步,那天色便亮一分。

徐复祯知道,她生命中至暗的时刻,就像那深沉的夤夜一样,已经过去了。

卯时,她陪着四皇子登上了玄武门城楼。

玄武门外已经整齐地站着密密麻麻的文武官员。满朝朱紫贵,此刻已尽数候在宫门之外。

徐复祯站在城楼俯视下去,有一种高处不胜寒的眩然之感。

整个王朝的运转,全依靠下面的那些人。

而此刻,那些人看到了站在城楼上的新君,齐刷刷地跪下朝拜,口中唱和着一声又一声的“万岁”,像一层更比一层高的波涛,把幼小的四皇子推上了潮头。

而他身侧的徐复祯也得以沾光站在了最高处,透过那些朝廷重臣俯视着王朝的芸芸众生。

那是天下万民的臣服,是睥睨众生的高度。

难怪……难怪成王顶着杀兄弑君的争议骂名也要当这个摄政王。

徐复祯心中震撼难当。

玄武门打开了,文武百官徒步跟在四皇子的驾辇后面,浩浩荡荡地朝着太和殿走去。

太和殿的大门徐徐打开,透进的天光照亮了金碧肃穆的大殿,新君登基的典礼开始了。

胡总管宣读了先帝的遗诏和密诏,奉迎四皇子坐上龙椅后,又宣读了新帝的登基诏书。

读完登基诏书,殿堂之下的百官叩拜新君。

然而,唱主角的却不是年仅六岁的新君。

成王头戴金冠,身着玄服,坐在新君的龙椅之侧,眼角眉梢尽是锋芒。他已经不需要像从前那样韬光养晦,如今的朝政,一半是握在他的手里。

而另一位掌舵者,此时已经尊封端懿太后。周太后身穿太后朝服,春风满面地坐在新君的另一侧。

他们的目光往下首望去,那满殿朱紫朝服的官员对着新君三跪九叩,然而因为坐在新君两侧,所以受那跪拜礼的人仿佛也就成了他们。

成王和周太后心里都升起了异样的澎湃,显到面上,却只是唇角的微微上扬罢了。

徐复祯侍立在太后身侧,此时看着下首朝拜的朝廷重臣,已经没有在玄武门城楼上的震撼了。

她的目光扫着下方乌压压的人群,见到了周家父子,见到了承安郡王,见到了长兴侯,甚至见到了秦萧。

然而她知道霍巡是不在那人群里的,所以又把目光收了回来。

经过一段冗长又复杂的百官进封,天子仪驾要到午门去祭告天地。于是文武百官又乌泱泱地起身,跟在小皇帝的仪驾后面。

走到外面的前庭,徐复祯似心有灵犀般,朝着远处一瞥,果然见有一个遗世独立的人影立在远处的丹陛高台,遥遥朝着他们望过来。

这一眼,令徐复祯恍然想起她跟霍巡确定心意的那一晚,在京郊山上的栖凤阁,他倚坐在栏杆上,也是那样的冷清疏离,带着一丝落寞似的,游离在人群之外。

她心里忽然难受起来,忘记了自己此刻是最志得意满的时候,脚步一迟疑,便渐渐脱离了人群。

等她走上高台的时候,皇帝的仪驾已出了太和门,然而后方仍迤逦着长长的仪队。

徐复祯简直不敢想象,倘若是三月初一的登基大典,所有外地官员进宫参拜,那又该是何等壮阔的场景。

这样想着,她已经走至霍巡身边六七步远的地方。

就是这六七步,如同前尘隔海一般,叫她再也迈不过去了。

她知道霍巡很在乎他父亲的身后名。她这时候上去,算是个什么意思呢?

安慰他?以她如今的身份,未免敏感了些,甚至有胜利者的耀武扬威之嫌疑。

虽然她事先并不知道彭相他们的做法。然而她知情与否,并不是那么重要。

毕竟前世他的官途是多么顺畅,而今生因为她的插手,他的抱负终究是要多生许多波折。

徐复祯知道,这一切都是因自己而起,因为她是这两世唯一的变数。当然,她也没有错,只是再没立场去安慰他了。

她犹豫着,纠结着,想转头一走了之,可那又有些认输的意味,便站在了原地不动。

霍巡终于是转头看了过来,朝她微微地一笑:“还未恭喜你。”

“恭喜我什么?”徐复祯下意识接了他的话。

“你升四品尚宫,不该恭喜么?”他的语气很真诚,倒像是真心为她高兴。

徐复祯也渐渐放下了心防,朝他走了两步,把手轻轻放在了栏杆上,可仍旧是隔着两个身位的距离。

“其实,”她眺望着远处缓缓朝午门移动的仪仗,话却是对霍巡说的,“太后娘娘最初是封我为正三品的内尚书,但是被我推拒了。”

霍巡也看向远处:“急流勇退,你做得对。”

徐复祯心中一暖,好像又回到从前去抚州那段日子,他指点她如何对付徐家的时候。

现在她不需要他的指点也能把事情办得很好了。

徐复祯不由微微笑起来:“我推辞,那是因为我知道,现在不封,以后有的是机会封。”

霍巡又转头过来看她,她弯弯绕绕说了这么些,其实就是为了讲这句话吧。

上一篇: 开局宫女,实则谋士 下一篇: 洄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