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诤亦是冷笑:“皇上青壮年华,怎会突然暴毙?”
此言一出,众人皆变了脸色。
成王的狼子野心,两年前的铁器案便可见一斑。难不成皇帝还是真心实意向成王托孤的吗?
在场的都是官场沉浮数十年的老油条,没有人会真的为着“忠君”的教条去探究所谓真相。事已至此,稳定朝局才是最重要的。
然而周诤倚仗着一纸密诏,竟把他们心照不宣的猜疑赤祼祼地抛了出来。
这事追究起来朝野可就要乱了!
众人愠怒的眼神纷纷剜向周诤。
成王顺势道:“倘若圣上有此密诏,何以临行前又另立遗诏?我看恐怕是矫诏!”
周诤立刻反唇相讥:“这是皇上的密诏,难道皇上还未出殡,成王就要质疑圣谕?”
这老匹夫!
成王一时无言以对,回头望向霍巡。霍巡却隐坐在暗处不发一言。
他只好咬着后槽牙道:“圣上喜食丹药,那密诏许是圣上用药后神志昏沉,被奸人哄骗着信手胡写的呢?”
这话不是明摆着说他周诤就是那个“奸人”吗?
周诤脸色沉沉:“那我倒要问,圣上弥留之际是否神思清明,那遗诏可又是出自圣上本意?”
又来了!众臣纷纷对周诤怒目而视。
一直不发一言的参知政事终于开了口:“遗诏和密诏,都是圣上的旨意,一并遵从了便是。”
参知政事两边的人都不是。然而敏锐的政治嗅觉让他发现了一线机遇:只要这两家架起了擂台,他便可以安坐观虎斗。
就怕一家独大!
彭相亦作如是观,点头应和:“自古以来,太后与摄政王共掌朝政的例子也不是没有。反正都是辅弼幼主,何必讲究东风西风?”
这些奸滑小人!成王宽大的袍袖下攥紧了拳头。
无论如何,他现在不能认下这封密诏,否则今后行事处处掣肘,收拾了一个皇帝,还得再收拾一个周家。
然而面对这些人精一样的大臣,他也不知该说些什么了。
尽管这样做会露怯,成王还是忍不住回头看向霍巡,想从他口中讨到点主意。
霍巡起身在他耳边低声说了一句话,成王立刻露出惊疑不定的神情望向外头。
徐复祯一直眼观鼻鼻观心地候立在一旁,余光却时刻留意着成王。
见到成王往殿外觑望,她便知道霍巡对成王说了什么:
长生殿已经被她的人围了起来。
北狄战场厮杀出来的铁骑每一个都以一当十,控制长生殿里的这些文臣简直易如反掌。
那些先锋兵士起先藏在四皇子的寝宫。她带着四皇子离开时,牵着四皇子的手轻轻朝殿内做了个跟上的手势。
当时霍巡就站在她的身后,难道就是那时被他看出来的?
徐复祯不由佩服起他的洞察力来,微微抬了眼睫看过去,不料正好撞进他那双如曜石般璀璨幽深的瞳仁里。
她心神一颤,下意识要移开眼睛,却又觉得不能露怯,便把转了一半的眼眸重新移回去,可是霍巡早就若无其事地转开了视线。
七尺余高的金丝楠木多宝格挡住了光亮的烛火,在他坐着的地方投下一片阴影。
金斑一样的光点透过多宝格上陈置的古器书鼎,细碎地落在那张玉璧般的面庞上,半垂的长睫划下一片细长的阴影,仿佛刚才的对视只是她的错觉。
徐复祯垂下了眼睛。
成王心头天人交战,他虽有谋逆之胆,到底还是惜命。终是松了口:“好,好!既都是圣谕,吾自当遵循不悖。”那声音里却没有方才的志得意满了。
彭相高兴了,长满细纹的脸上绽开笑容,一想到要说的话忙又整肃了神情,一锤定音地结束了这场混乱的议事:
“皇上驾崩,兹事体大。虽然遗诏立了新君,然而晏驾突然,又逢大朝会前夕,为防生乱,此事先不宜声张。待明日一早宣二府三省六部、翰林院、秘书省、御史台的长官到政事堂里,同成王殿下和皇后娘娘,细细议过章程,再替皇上发丧。”
如今已过三更,轮番惊乍之下,几位上了年纪的大臣们均疲惫不堪,闻言纷纷应和。彭相率先起身撩袍而出,参知政事、中书侍郎和门下侍郎也跟着退了出去。
成王铁青着脸,也站了起来。走到周诤身边时,冷厉地瞪了他一眼:“枢密使,我现在能出这间屋子了吧?”
周诤不明所以,腿长在成王身上,问他干什么?自是哂道:“殿下请便。”
成王忿忿甩袖而出。
霍巡跟在他身后,目不斜视地从徐复祯身旁走过去了。
徐复祯看着他冷淡的侧脸,心中莫名涌起一层晦涩:
当初在平霄宫后山的草庐,他坦诚地向她透露过不臣的心思。今夜她拿出来的密诏,可谓是精准截胡了他的谋算。虽说她是凭着前世记忆做的决断,可是他肯定会觉得是她辜负了他的信任。
转念一想,她自进宫以来便在筹谋的事情今夜终于尘埃落定,不偏不倚,与她料想的分毫不差,明明应该开心才是。
既然做好了斩断前尘的准备,为什么又总是庸人自扰呢?
她徐徐吐了口气。
四皇子从宝椅上跳下来走到徐复祯身边,泪盈盈地仰头看着她:“女史,我是不是没有父皇了?”
皇帝对他并不亲厚,然而孩童天生便有孺慕之情。
徐复祯伸手拭去他眼角的泪花,冷起脸来说道:“殿下今后就是万民之主了,不可以哭哭啼啼。”
四皇子低头抹泪。
周诤走了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