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靠着自己的厨艺,成了一个小有财富的女人。
她进入上层社会,成为官太太的梦想破灭了。但是靠着手艺吃饭,心里是踏实安定的。
回想往事,她会为自己年少时的所作所为感到羞愧万分。有心想给杨培林写信道歉,但是想了又想,还是放弃了。要是人家已经结婚了,她这封信就可能会变成破坏人家感情的导火索。算了吧。
只是偶尔,她心里也会唏嘘遗憾,总觉得穿越一场,不应该如此平凡才对。
——☆——
可能是沾了超级厉害的女儿和女婿的光,剧情里一直没有再升职,在师长位置上离休的常自力,1976年底升职了,升成了副军长。
合作一向很好的政委和参谋长自然也很快就被他带走了。卢延之接替他的位置,成了师长。
他后来又升了一级,在军长的位置上离休。那时候,已经三十出头、参加过南部边境战争的常成已经是副师长了,彻底接过了常自力在军中的人脉,和卢潜、杨培元成了工作搭档。
常至有点出人意料,还以为他会回到学校去搞研究,没想到人家下海了。靠着沈言殊和宁安的技术支持,在民用工业方面发展的风生水起。
这几位和他们的妻子都是事业型的,生的孩子全都扔回家交给家长带。所以后来,李晓茹、叶美娴和陈琳三人合伙开了个幼儿园,成了个性教育的先行者。
俞锦平没有加入她们,人家自己弄了个高端服装设计室,生产私人订制,儿子儿媳妇和两个孙女都成了她的宣传大使,生意好得不得了。
倒是退了休的老头子们整天无所事事,整天聊天遛鸟逗孩子,无聊的很。
第241章
·番外·扶贫
退休以后的常自力等人每天无所事事,看着家里的老伴们搞事业都搞得风生水起,一个个心里羡慕嫉妒。
他们都是在1986年前后退休的,这样无聊到爆炸的生活过了五六年。
1992年,跟着媳妇回老家工作的杨培林风尘仆仆的回来了。这家伙今年36岁,又黑又瘦,两年不见,脸上还多了几条褶子,看起来就跟在干泥沙里打了个滚似的。
最开始见到他这个黑瘦形象的时候,大家还有点震惊,看多了,就习惯了。
后来听说,他刚见到他媳妇的时候,那姑娘差不多就是这么个形象,大家顿时感慨俩人是真爱。而且十分庆幸他们是在那姑娘大学毕业的时候才见到她的。那时候,她已经在京城待了几年,形象就是个普通姑娘的形象,虽然不是很漂亮,但挺白净的,而且性格沉稳踏实,他们十分满意。要是一开始见到的是这个形象,他们心里可能多少得犯点嘀咕。
叶美娴一看见他,就问道:“怎么又是你一个人回来的,英子呢?”
“忙工作呢,那边一天也离不开人。”
叶美娴说:“偶尔也得给自己放个假,休息一下,这人啊,就跟弓弦似的,绷得太紧容易断,你得劝着她稍微放松放松。”
杨培林说道:“妈,您不知道那边的情况,根本就没法放松。”
杨光霁说:“那你也别回来了,在那边陪着她吧。”
儿媳妇懂事,就算再忙,自己回不来,也让儿子隔一两年回来一趟。但是讲真话,他们这辈人更看重的是工作,忙起来顾不上家是情有可原的。
再说了,他们身边也不缺孩子,不缺陪伴。隔段时间打个电话,知道老三还好好的就行了。
叶美娴也说道:“实在太忙就别回来了,你在那边,还能帮她分担一下。你看你常伯伯,自从当了兵,也是好多年回不去。他离休以后回老家住了一阵子,正好赶上陪了父母最后一程,给他们送终。结局也算圆满。”
杨光霁:“我和你妈身体都挺好,我估摸着也能熬到你退休回来陪我们最后一程。”
杨培林突然大哭起来,把大家都吓了一跳。
叶美娴说:“出什么事了?你快说啊!”
杨培林哭的哽咽不止,最后擦干眼泪,说道:“没事,就是那边的工作太难做了。我觉得根本看不到希望。”
他媳妇寇小英的老家,贫穷到超乎想象,哪怕他以前下过乡,自诩对农村有了解,见到那边的情况,也被震撼到了。
家家户户住的泥屋看着都跟要塌了似的,干旱缺水,放眼望去看不到一点绿色,一年到头都在劳作,但是收成却非常差,累死累活也收不了多少东西,小孩子们大部分上个一两年就辍学了,有的连一天学都不上。
他和寇小英回去之后,都在县委工作,但是寇小英觉得坐办公室根本没用,就主动请缨去了乡镇,当了个副乡长,他也跟着去了。
俩人整天下乡,整天考察,整天给农民兄弟出主意,但感觉都是在瞎忙,根本没有一点用。小十年过去,他快要坚持不下去了。
倒不是他怕吃苦,而是面对苍茫大地,他真的不知道自己努力的意义在哪儿。
就拿上学这事来说,那边的小孩子几乎不怎么上学,寇小英能够成功上大学,简直就是人间奇迹。他们劝了十年,经常是今天做完工作,孩子入学了,等明天他们走了,孩子又不去了。
最让他和寇小英感到难过的是,当年对寇小英充满期盼,也很配合他们工作的父老乡亲们,也放弃了希望。最开始见到他们的时候热情洋溢的脸渐渐麻木。
十年,他们几乎一事无成。
听完他的哭诉,杨光霁和叶美娴直接沉默了。
儿子倒确实是变成了一个真正的踏踏实实的人,就是踏实的有点无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