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长德说:“那确实麻烦,以后要做什么事,搞政审都麻烦得很,还会受到更多约束,还是别认了。”
他们好不容易把孩子拉扯大了,还教的这么优秀,虽然主要是孩子自己争气,但他们多少也是有点功劳的嘛,突然有个家伙跳出来摘桃子,他心里也不太舒服。
宁安附和道:“奶奶和爸爸说的都对。我只认爸爸妈妈和奶奶,还有哥哥,别的亲人我都不要。”
谢长德嘎嘎笑,“好孩子,爸爸妈妈和你奶奶没白疼你。”
哥哥就别提了,他给自己疼出个媳妇来,他赚大了!合着这么多年,他和小薇,还有他妈,都是在给这小子养媳妇呢。
啧啧啧!
西方的教育学家说,养孩子也不应该图回报。你养是你自己想养,是你的责任和义务,不应该抱着养儿防老这样的功利性想法,而且,在你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你自己也在不断成长和进步,这就已经是有所得了。
理性上,他认可这个观点。但感情上,谁不愿意自己养大的孩子会心疼自己呢?尤其这个孩子还是他真心疼爱长大的。
安安这样说,他就是高兴!
当然了,如果做父母的首先对孩子不好,那就不能怪孩子不爱父母。安安和老温就是这样!
一家人商量好了,也知道宁安和谢晏并没有因为老太太的刺激而产生什么矛盾,便都放下心来,把空间留给了年轻人。
等他们一走,谢晏又把宁安抱了起来,他坐在单人沙发上,让宁安坐在他身上,逮着人猛亲,报复宁安刚刚“嘲笑”他。
“我还要再等四年。”
“我听奶奶和妈妈的。”
“乖宝,哥哥知道你很厉害的。哥哥能提前毕业,你也可以的,对不对?”
宁安:“……”
谢晏读本科的时候,还是五年制,现在已经改四年制了。谢晏用了三年念完大学,她用多久?
“安安,乖宝,你心疼心疼哥哥,四年真的太久了。”
以前还好,从身到心都憋着,也就憋习惯了。
现在他和宁安的感情过了明路,心意相通,能在一起亲亲抱抱,但却不能做更多,那太折磨人了。
“那我试试吧。”
谢晏顿时心满意足。他就知道安安是在乎他的。
第二天,运动员们进了大礼堂,受到了几位重要领导人的接见,别的都不谈,至少,在面对宁安这样的年轻人的时候,他们就是平易近人、慈祥和蔼的老人家。
而且事先做过功课,对他们有所了解。
大领导跟宁安说:“你这个小同志很厉害哟,能考上大学,跑的跟飞毛腿一样快,文武双全。希望你再接再厉,继续为国争光。”
宁安信誓旦旦:“那肯定的。我一定为祖国繁荣富强出一把力。”
“好,好啊。你好好加油。我听说,你大学要学航空航天,以后能不能造个更先进的大飞机给我坐坐啊?”
“包在我身上!”
领导哈哈大笑,跟旁边的人说:“瞧瞧,还得是年轻人,多么的朝气蓬勃,好样的!我们国家要多一些这样的年轻人,要多多培养年轻人,他们才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啊。”
这次之后,宁安就和家人一起回到了沪市,回到学校专心上课。
她之前入学并没有转户口,当时觉得没必要,现在要把户口迁出来,也不用她自己去办,老太太就帮她跑了。
第164章
活在男主回忆里的炮灰工具人(32)
老太太办事非常周全,当年给宁安落户的时候找居委会开的证明被她保存的好好的,宁安的弃婴身份没有问题,她还亲自写了一份说明,就说宁安当时在街上流浪,谢家出于好心收留了她,现在孩子大了,可以独立生活了,谢家和她本人协商过后,决定将她的户口独立出去。
这份说明,她找了几位老邻居签名,证明她所言非虚。
老邻居们非常惊讶,这么多年,这个老太太有多疼爱宁安,他们看的一清二楚,绝不可能一成年就把人赶出去。
她这么做一定是有原因的!
“你这是为什么呀?不怕安安伤心呐?”
老太太也不避讳,“迁出去是为了让她换个身份再回来。我疼爱了十多年的孩子,养的这么优秀,我可舍不得把她嫁给别人。”
邻居们:“……”
“你这老婆子,算盘打的很响啊!我隔着二里地都听到了,让安安嫁给阿晏是吧?这俩人倒是般配,都是又聪明又好看,安安同意吗?你可别挟恩求报啊!”
老太太的伙伴,年纪都不小了,对“童养媳”这种事情接受良好,她们年轻的时候,这样的事情不要太多,而且表兄妹表姐弟亲上加亲的也不少,也有的人家,会把自己看上的儿媳妇从小就接到家里培养,有过的很好的,有过的不好的。
建国后她们受了教育,知道了近亲结婚的危害,也知道了有些童养媳是剥削和压迫,但心理上,她们依然觉得青梅竹马、养成系这种事情很不错,感情是需要培养的,能提前和自己的另一半一起生活,互相了解,总比最后盲婚哑嫁强一百倍。
“我是那样的人吗?肯定是俩孩子都同意了,我才这么做的。而且现在,我只是把安安的户口迁出去而已,她还在上学,至少要等大学毕业了才结婚的。”
“那阿晏的年纪不是有点大了?”
“大不到哪儿去,谁让他想老牛吃嫩草呢,等几年也是应该的。”
“哦~原来是阿晏看上宁安。”
“万幸安安自己也愿意。她要是不愿意,阿晏只好一辈子打光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