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快穿年代:女配觉醒了(18)

作者:不要忆往昔 阅读记录

所以,他改成了,让五个知青一起干活,和社员们分开,劳动内容和社员一样,按照同样的标准进行考核计分,该多少就是多少,一点优待也没有了。

当然了,大队长也没有刻意为难。

知青们对这个安排也说不出什么来。

李长卫尽量让自己表现得若无其事,他已经断绝关系了,政治上没问题。

他表示:“大队长,我们以前没干过,要是有不会的,还得多多向社员同志们请教。”

这份心性,大队长是有点赞许的。年轻人,倒是稳得住。

“好说,你们只管问。我们大队的人都是热心肠,能教的一定会教。”

李长卫心里松了一口气,还好,至少没有被针对。

用不了多久,李长卫就会发现,他这口气松早了,他们的确没有被针对,但是想要融入这个生产队,却是一点可能都没有了。

宁安高高兴兴的回到家,和刷完碗的老爸会合,一起出发去上班了。

江学工问她:“你妈妈的衣服什么时候能做好啊?”

“后天。”

“你找裁缝做的啊?”

“嗯。我想了想,还是不亲自动手了,万一把布料毁了,我妈还不得心疼坏了。”

“你妈会偷偷摸摸的拆了重新缝。”

“那不还是我妈受累?算了,找裁缝,还省事。”

“我去年冬天的衣服,今年都不知道还能不能穿了。”

听着江学工的感慨,宁安抽了抽嘴角。您这身形十几年如一日,不胖不瘦,一点变化都没有,有啥不能穿的,想要新衣服就直说呗。

“管它能不能穿呢,我给你也做一身新的。”

江学工尽量克制着自己不笑出声来,女儿太乖太懂事了,老父亲心里高兴得很。

他咧着大嘴问道:“你们供销社有那么多瑕疵布吗?”

“干嘛非得要瑕疵布啊?我有布票,没有瑕疵布我就买正常布呗。”

“布票够吗?不够爸爸再给你淘换点,给自己也买一身,咱们都穿新的。”

“够了,放心吧。我妈攒的布票都在我这儿呢。”

她爸单位一年发一丈五的布票,她自己发一丈二,足够用了。

宁安买东西非常方便,直接就在门市布料区扯了两块布,一块藏青色的棉布,足够给江学工做一套中山装;还有一块棕色的灯芯绒,给她自己做一件外套。再加上一块浅蓝色的劳动布,给她自己做条裤子。效果和软牛仔裤有点类似。

想了想,宁安又买了一块小格子棉布,给灯芯绒外套做个里衬,这样能让外套显得更挺阔一点。

衣服做好了,爹妈都舍不得穿,赵凤霞说要过几天,等到农活彻底忙完,她好好洗个澡再穿。江学工说要等着和大霞一起穿。宁安只好把自己的那套也收了起来,准备和爹妈一起打造全家人穿新衣服出街的震撼效果。

这一天很快就到来了,10月25日,星期天。

上班的上工的都休息。

一家人吃完早饭,穿上新衣服出了门。

宁安挽着赵凤霞的胳膊,江学工走在她俩后头,三个人在村里遛弯。

路上遇到的人纷纷打招呼:

“学工今天休息啊。”

“宁安可真精神。”

“哟,大霞这衣服真板正。你这衣服总算和之前的有点不一样了。”

“学工和宁安的衣服也是新的吧?”

江学工和赵凤霞乐呵呵的回应:“安安给买的,这孩子,发点工资就想着给我们买东西。你说说,我们也没教她这个啊。”

大家脸上的表情都有点僵硬,嘴上依然笑呵呵的:“……哈哈哈,这孩子就是孝顺。”

宁安的脸都快要笑僵了。

第13章

70被抛弃的原配(12)

在村里溜达了一圈,江学工问道:“你俩去不去赶集?”

赵凤霞不想去,担心人多蹭脏了她的新衣服。

宁安想去,她还没赶过这种特殊时代的大集。

来这个世界之前,她看过一些年代资料,也看了不少小说,都说这个时期对于个体经济管理的非常严格,严禁私人买卖,干啥都得偷偷摸摸,但是,来到这个世界之后,宁安抽空查看了这里的各项政策法规,发现现实和小说描写是有出入的。

1961年颁布的《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第六章 专门对“社员家庭副业”做了规定,“在积极办好集体经济,不妨碍集体经济的发展,保证集体经济占绝对优势的条件下,人民公社应该允许和鼓励社员利用剩余时间和假日,发展家庭副业,增加社会产品,补助社员收入,活跃农村市场。”

“人民公社社员可以经营以下的家庭副业生产:种植自留地,开垦零星荒地,饲养猪、羊、兔、鸡、鸭、鹅等家畜家禽,也可以饲养母猪。在条件许可的地方,还可以饲养一两头大牲畜。进行编织、缝纫、刺绣等家庭手工业生产。从事采集、渔猎、养蚕、养蜂等副业生产。经营由人民公社分配的自留果树和竹木,在屋前屋后种植果树和竹木,这些作物永远归社员所有。”

“人民公社各级管理委员会,对于社员经营家庭副业,应该给以必要的指导和帮助,不要乱加干涉。”

……

当然了,小说重点写人物之间的感情纠葛,对于这些细节描写并不是很多。

老实说,政策看起来还是可以的,而且,他们这个地方似乎执行的也不错,按照原主的记忆,每到社员休息日都有大集,在附近几个生产大队轮着来。

小桔子可以采集的信息范围比她广泛,它跟宁安说:“有些地方执行起来已经荒腔走板了,确实有不少地方严禁买卖,有的地方不允许养猪养羊,还有的地方养鸡也只让养一只。有的地方连自留地都没有。那些地方老百姓的日子格外穷苦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