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富贵大娘子(315)

作者:青丘一梦 阅读记录

他那位弟弟见状一喜,只当老太公要一振长辈尊严,怒斥徐问真,打断这场让他颜面扫地的闹剧。

正当期待救星时,却听车中徐问真继续道:“老太公年迈,在风口久站于身体无益,况太公所言颇有道理,家丑不宜外扬。先开府门,入府,请老太公叙茶,坐镇观我审理此事。”

她一语既落,含霜、秦风等人立刻执行,没给老太公分毫反应的机会,人已经晕晕乎乎地被架入府中。

听到说话声又忍不住偷瞄的问星后背一凉,不用秋露提醒,便自己乖乖放下窗帘——她姊姊看起来心情不大美好,她还是乖巧些吧。

秋露见状,欣慰地松了口气,轻声道:“稍后一切,娘子只管听大娘子的便是,无需忧心。”

问星乖巧点头。

然而问真的心情还真不如问星所想的那样差。

她稳坐车中,叮嘱季蘅,“稍后你看好十七娘与明瑞明苓,我叮嘱凝露跟着你们,有事只管和她说。”

季蘅知道问真此番来留州大约便为稍后的事情而来,听问真如此说,并不多言,干脆地点头,“你放心,我会看顾好他们三个的。”

问真笑了笑,轻抚他的手。

马车停在徐府正门台矶下,留守老宅的管家打开正门,恭敬迎候,“永安县主万安,顺安县主万安,小郎君、小娘子安。”

云英被含霜请上,徐家族人们头低得低低的,恨不得塞进地缝里,自己私下行为不大规矩的正怕刀锋悬到自己脖子上,自认干干净净清清白白的则生怕这位嫡支大娘子是回来发疯大杀四方的。

只看这还未露面便拿下五六个人,又架走了苴安徐家话语权最重的老太爷的阵势,不像什么善男信女出身。

留国公府蒙尘已久的正堂大开,处处纤尘不染,问真径直落座在上首主位上,微一扬首,含霜客气地请最先被架进来的老太爷在左下第一位落座。

老太爷看了眼徐问真手边的另一个位置,沉着脸坐下。

含霜毫不在乎他的脸抻得多长,从容地抬手,示意秦风押人进来,又打量着问真的神色,吩咐:“将外面的族人们都引进来,在廊下安排座次。”

府中管家不期起手便是这样的架势,一点推脱麻烦之心都提不起来,连忙出去安排,含霜又自如地吩咐人取她们带来的茶器瓷盏烹茶、呈上点心果子攒盒,又命:“所有东西一式两份,一份交到你们凝露姊姊处,奉与顺安县主与小郎君、小娘子。”

又安排人在廊下支起茶炉子,将糖果点心分给外头的徐家孩子们,她顾自从容吩咐着,镇定自如,仿佛半分不在意如今的氛围有多紧张。

被请进正堂落座的都是在徐家还算有话语权的,多是老一辈,看着坐在端坐上首一言不发的徐问真,眼睛都快喷火了,又不得不忍着。

婢女手脚麻利,很快奉上茶来,问真轻呷一口,吩咐:“给几位老太公奉茶吧。云娘子,你且安坐,将事情慢慢说来——云娘子所说,徐平寿家那位娘子可请来了?”

堂外徐虎昶干脆应道:“已遣人去请——到了。”

众人将目光投去,便见一位年轻的素服女子被两名女婢搀扶着缓缓而来,身形消瘦,仿佛一阵风就能吹倒的样子,两颊凹陷,面色蜡黄,病容深重。

她在堂外边双目含泪深深拜下,“奴家何氏,拜见县主!”

问真示意含霜搀她进来,“今日云娘子当街拦我,代你伸冤,说徐平寿因你掌控了他的罪状而意图逼杀你,可有此事?”

外边急匆匆赶过来一个中年妇人,连声叫:“绝无此事!绝无此事啊!何氏四年前被许配给我儿为妇,成婚一载我儿青年早逝,她当时发誓要为我儿守节终身,如今意图反悔,外子坚持不许,她才出此诬告之言!”

何氏泣涕涟涟,云英气急道:“她患病深重,你们还逼着她早晚日夜服侍汤水,浣洗全家的衣服,不许她请医生服药——t前日忽然给她请了医生,我以为是县主将至,你们家人改性了,不想却是要用与她病症相冲的药断送了她的姓名!那医者已然全盘招供,连你们家收买他的六匹绢帛和十贯钱都被搜到,你们还敢抵赖?”

妇人不想竟有如此铁证,一时支支吾吾,云英气得火冒三丈,好在还有些理智,转身对问真道:“县主,那医者已经被我控制住,随时可以带来对证!”

问真看了徐延寿一眼,徐延寿会意,立刻与云英核对好位置出门。

问真才对何氏道:“云娘子所言,你掌控了徐平寿不法的证据,现今何在?”

“我有血书一封,可以为证。”何氏泣对道:“阿舅——徐九公于半年前,在友人的引荐下,以十匹绢的价格买来百亩田地,我侍奉茶水时不慎听到,当时只觉不对,却未能探清。

未过多久,他又忽然抬回一房妾室,那女子入门后百般不愿,很快病倒,试图自绝未果,被他命仆人严密看管起来,终于有一日,趁阿姑带人出门逛庙会的机会悬梁自尽了,临终前扯下一块绢帛咬破手指写做血书塞入我房中。

我收到后,原想去县衙告发,可……前阵子我听闻县主将至,便想在县主驾前替她讨回公道,不想日前与云英说话时被他们听到,于是要将我灭口……”

她说着,从腰间荷包中取出一块折好的绢,其上满满血字,触目惊心。

何氏哭道:“此女姓韩,名幺娘,本系苴安县下韩家村一户农户之女,以订婚本村男子,不想半年前徐九公在中人的引荐下去韩家村买田,先是要贱价买入她家的百亩田,然后竟然看上了她,要纳她为妾,韩家人坚决不许,徐九公、中人与里正便先后相逼,最终……韩幺娘上了徐九公的轿子,韩家人家贫无业,无枝可依,不得不背井离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