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七品官的重生科举路(16)+番外

作者:晚风入梦 阅读记录

纸上谈兵只会让人觉得轻浮。陈清澹根据那日在太平镇施粥时统计的数据,写出了一些具体的相关对策,并将数据一五一十地归纳成表格抄录进去。

次日,吴宽和陈清澹结伴前往杨知下榻的驿馆,果然他们并没有被允许进去,门口看守的侍卫只是收下了他们的信和拜帖,承诺转交给杨知。

侍卫拿着信摇头嘀咕,“又是两个书呆子,杨大人那么忙还跑过来添乱。”

陈清澹和吴宽交完信后,就对面的茶楼吃点茶点,他们一进门就看到许多书生聚集在这里,大概也是向杨知进言的书生。

众书生见到吴宽还好,但一打量衣衫破旧的陈清澹,眉头就接二连三地皱起来了。

“真是,什么人都敢来了。”

“不知道天高地厚。”

“看他那穷酸样,自己的日子都没过好,还好意思来提对策。”

“不知所谓。”

各种诋毁的声音从四面八方钻入陈清澹和吴宽的耳朵里,吴宽一拍桌子就要去理论,陈清澹按住他的手。

陈清澹起身对众人拱了拱手,淡淡地笑道:“‘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陈某自认为出身贫寒,却也日夜不敢忘忧国。如今我平州遭逢此劫,陈某不过也是想像诸位兄台一样希望能帮到平州百姓,都是一腔赤子之心,何谈穷酸?”

众人被说得面红耳赤,却也说不出什么反驳的话,他们能说忧国忧民是错事吗?他们能指着鼻子骂陈清澹就是打幌子来谋求功名利禄的吗?如果这么说了,不也证明他们也是这种态度?

二楼,一个包厢的窗户被推开,包厢里姿态威严的中年人望向楼下的众人。

第14章 赏识赏识

“杨大人。”一个随从模样的人站在杨知旁边,随他一同往楼下望去,见一个衣着破旧的年轻人被围在中间。

杨知收回目光,关上了小窗,笑道:“江山代有人才出啊。”

“是否由属下去调查这名学子的身份?”

“不必。”杨知摇头道,“我让你办的事情查得怎么样了?”

随从低声道:“平州知府狡猾得很,账本一直都没有什么消息。”

杨知闻言皱起眉头。那随从还要说什么,却被杨知抬手制止,“隔墙有耳。出来一上午了,回去吧。”二人起身下楼,没有惊动下面的书生,从侧门悄然离开。

杨知回到书房,看到堆叠在桌子上的拜帖和信纸。

随从忙上前把拜帖和信纸都收拾起来,“这群书生不好好用功读书,整天就钻营小道。真提出什么建设还好,说得都是假大空的废话。”

账本的事情一直都没有什么眉目,杨知心烦意乱地摆摆手,“别收拾了,先下去吧。”

“是,大人。”随从一把将所有的拜帖都抱出去,准备找个地方烧掉。

杨知坐在椅子上,轻轻敲击着桌面陷入沉思,他在平州的人手还是太少,处处受到平州知府掣肘,到底何时才能完成圣上交给他的任务呢?可人生地不熟,他去哪里招可用之人呢?

一张浅黄色的信封从桌角滑落,竟是那随从方才遗落下来的。

杨知的目光落在信封上,被上面的行如流水的字体吸引了目光,他捡起信封沉吟半晌,最终还是拆开看一看。

刚开始来到平州的时候,就有很多书生前来献策,那时杨知也是爱才,所以他们递交的信都会看上两眼,不过讲得都是一些夸夸其谈流于表面的东西,久而久之杨知也就不在这上面浪费时间了。

打开信封后,映入杨知眼中的并不是信上的书法,而是一张规规矩矩的数据汇总表,如此清晰明确的数据汇总很少见,就算是杨知看账本这么多年也不曾见过如此细心的人。

他被提起了一丝兴趣,坐直了身子,仔细看信上的文字。信里并没有针对赈灾提太多意见,而是在讲一个太平镇的“赈灾故事”,由此引出了当时的具体做法、伤病死亡数据统计、放粮数据统计等等,一看就是非常有理有据的实际建议。

但仅仅凭借这一点还不足以让杨知对他刮目相看,妙的是在信的最后一段笔者似乎还有其他未竟之语,勾起了杨知的兴趣。

杨知轻轻点着信纸落款的名字,叫来自己的随从,“把这个叫陈清澹的书生请过来。”

随从诧异地看了一眼那信纸的背面,“是,大人。”

陈清澹刚回到客栈,就被杨知派来的人给请过去了。不过他心中早有预料,并未显得慌张,而是不紧不慢地换了一身比较新的衣服,才跟着随从一起去驿馆。

杨知一眼就认出了陈清澹就是在茶楼舌战群儒的那个书生,不过他身上的旧衣裳已经换成了新的,难道他在茶楼是有意隐瞒?

或许是杨知打量的目光太过显眼,陈清澹比不得不开口道:“草民拜见大人,为免失礼,特意换了身新衣裳。”

杨知面色稍缓,“免礼,坐下吧。”

“多谢大人。”

杨知道:“看你信中所写,似乎对赈灾一事很有经验?”

陈清澹不卑不亢道:“经验不敢当。只是我在永安镇的聚客楼当账房,前几日我受掌柜所托,前往太平镇救济灾民,有了一些想法。听闻大人来平州赈灾,也想尽一份绵薄之力。”

杨知直言道:“你的信很有用,但凭这些想要功名利禄还不够格。”

陈清澹起身拱手道:“草民从未奢想功名利禄,只是平州也是草民的家乡,平州百姓受苦,便是草民同胞受苦,草民实在于心不忍,能尽力就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