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快穿:哭死,宿主反向为系统续命(89)

作者:一个小羽毛 阅读记录

时萋笑了笑:“都是上工练出来的。”

“不错不错,主席他老人鼓励劳动分子知识化、知识分子劳动化,就是这个意思,看看咱们的小知青,经过上山下乡的洗礼,获得了新生!”男人越说越慷慨激昂。

周围不断有响应的声音:“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看看,这不就让我们看到了小小的成果?”

“没有下乡过的青年生活在和平和稳定环境下,这很容易使他们对和平和稳定环境产生一种虚假的幻觉,因而追求悠闲、保险的生活。这样的青年是缺乏革命斗争精神的,是缺乏严峻斗争考验的……”

江淑月也情绪高亢的喊了句口号。

时萋迷茫的眨了眨眼。

从脑子里搜索关于这类口号的记忆,勉强拎出一条算是符合此时场景的,跟着周围人一块喊了几嗓子。

然后拉着江淑月悄咪咪的坐到木质座椅上。

时萋暗自拍了拍胸口,什么大风大浪她没见过?怎么感觉这场面有点经受不住呢。

一路走走停停。

车厢里渐渐安静下来。

到站时是下午,时萋拎着行李挥别江淑月下车。

在月台上就从储物格里挪了些面粉和油纸包的两块冻肉到行李包中。

往站台外没走几步,就看到方母和弟弟方文许迎上来。

这时候的火车晚点一两个小时都是正常事。

两人大概在外面冻了许久,从围巾里露出来的脸通红,围巾和棉帽子上挂着白霜。

疾步走来的母子俩一人一个把时萋手里的行李提走。

“妮儿,回来了。”一句话说完,方母眼眶泛红。

方文许插话:“妈回家再说吧,这儿人越来越多。”

后头下车的乘客,和来接站的人挤满了站台。

方母收了收情绪,连忙招呼:“走,回家。”

再过几天就是新年,宁北市的街道上到处都是人。

即便新年不停工、不放假,家家户户也都得过年,个个忙着准备年货。

三人到家时,方父和大哥方文鑫还没到下班的时间。

方母一路上问着时萋在农村的情况。

实际翻来覆去问的这些,平时写信也都问过了。

时萋不是那种报喜不报忧的人,每天几点上工,干了什么农活,能挣几个工分,一天的工分核算下来是多少粮食。

掰着手指数的细细的。

把方母心疼的不行。

方文许也闷闷的没吱声。

时萋继续说道:“苦是苦了点,不过也有好的地方。在村里几乎花不上钱,挣得也够自己吃喝。”

报喜不报忧,家里人只会以为你在外面真过得很好,若是只有父母也就罢了。

另外两个兄弟慢慢就会觉得心安理得。

可能回想起来甚至会说,看,之前还要死要活的闹自杀。这农村的日子多好!有吃有喝的……

自己受的苦,得让他们知道。

当然也不能纯诉苦。

苦诉的多了,别人也听的麻木了。

进了家门,时萋打开行李袋子,把冻肉和面粉拿了出来。

这时候的火车里也没有空调,稍微比外面暖和点,也暖和不多少。

加上她那肉是走的前一天临时冻的。

也没冻太透,所以现在拿出来软硬参半的状态也没毛病。

面粉是上一个世界储存的。

那个时代小麦是给贫民吃的,所以很廉价。

当时的人并不知道要把小麦磨成粉,做法是像米饭一样直接蒸煮麦粒。

口感当然不好,所以吃小麦的都是贫苦家庭。

时萋那时找石匠订做了石磨,把买回来的小麦磨了蒸馒头或者烙饼给徒弟们吃。

这种磨面的吃法才在附近流行起来。

面粉她储存了很多,只是西代村小麦产量极低。

他们这些知青是分不到小麦这样的细粮。

平时蒸馒头都是高粱面、玉米面等混合蒸的二合面、三合面馒头。

方母瞪大眼睛,一时都忘了伸手接过。

“妮儿,你这是从哪弄来的。”

时萋把东西放到桌子上,然后继续掏西代村山特产。

干蘑菇、山核桃、榛子果、山里红果干……

这些在西代村比较常见,但也很抢手,一周左右周边几个村子就能把半山腰的山货撸秃,再往上当然有更多,只是为了这些山货上去的人很少。

深秋时村里人会去山上采摘,倒也不值钱,一块钱能买回来一大堆。

这里面就干蘑菇贵一些,其他的东西都是小孩儿零嘴,大人们不是多稀罕。

她和江淑月都买了些带回家。

“肉是生产队分年猪发的,面粉也是,我没舍得吃就带回来了,这些东西是从村里人手里买的。”时萋看方母合不拢的嘴补充道:“用家里寄的钱。”

等方母和方文许整理完这些年货,不由得震惊。

“几个月就给发这么多的肉?”方母掂了掂,得有2斤重了,还是肥多瘦少的极品肉。

第80章 七十年代知青23

时萋笑了笑:“那哪能啊,我只分到六两。剩下的是补钱买回来的,在村里买便宜不少,只补了一块钱。”

方母舒了口气,这可以理解。

不说别的,就这猪肉的品相,在供销社里是要抢破头的。

基本上落不到他们手里,而且得一块八一斤。

黑市上兴许能买着,不过价可就高了,至少三块钱。

还有面粉,有了这几斤面粉,再加上家里攒了几个月的。

今年能吃上纯白面的饺子。

还有干蘑菇,这可是好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