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快穿:哭死,宿主反向为系统续命(88)

作者:一个小羽毛 阅读记录

她们在钱财上都没那么斤斤计较,做家务也都是勤快人。

住在一起也没发生过什么矛盾。

两人拎着肉回了卫生所。

江淑月实在高兴,这段日子吃的也算可以,只是没肉。

想吃肉可太难了,村里又不发肉票,买都没地方买。

只是这肉是时萋分到的,她也不能空带个嘴就吃。

给时萋钱吧,她又没要。

江淑月想来想去,打算买只鸡。

她从周三嫂那打听过了,三斤多重的要淘汰的老母鸡只要四块钱。

和副食品店相比,不算贵。

时萋及时拦住了她,有些无奈的说:“你还不如等年后青红不接的时候再买,咱们过两天就走了,手头上这些能不能吃完还两说呢,实在不行等过两年再来的时候,你买几只小鸡崽回来养着,到时候咱俩每天也有蛋吃,馋了还可以杀一个。”

江淑月被她描述的画面说动,吸溜了一口口水:“行!”

到晚上,少部分人家做了肉打牙祭。

但也只是少少几块,炖一大锅菜借那个肉味。

大部分村民还是把肉冻了起来,准备留到过年。

像时萋和江淑月这样,白菜猪肉炖粉条用了一斤肉的属实没有。

为了这顿饭吃的更香,江淑月特意蒸了一大锅米饭配这顿猪肉。

卫生所这边,炖肉的香味传出去老远。

有些孩子馋的扒在有肉味的人家门口闻味儿。

时萋和江淑月干脆锁了门。

闷头在屋吃。

也不是俩人抠搜,这可真给不起。

给了一个就来一群,统共一斤肉,到时候都不够分的。

你给了这个,不给那个。

先来的得着了,还想再要。

后来的没得着,也不愿意。

最后肉分出去了,一点好没捞着,还凭白遭人记恨。

干脆谁都别看,锁上门自己吃。

第二天晚上时萋做了麻辣羊蝎子。

第三天晚上是萝卜清炖羊排。

这几日的伙食好的不得了。

时萋两人每天吃的肚子溜圆。

江淑月躺在炕上拍着肚子说:“其实下乡也挺好。”

时萋不置可否,这事,见仁见智吧。

腊月二十七,时萋把要带的东西都收拾了,一共拎出两个大包准备回家过年。

村里年间没有活计,对于知青回家探亲的事也没意见。

要走的都给开介绍信。

张宝辉和刘志向早就走了,剩下没走的都是在等分肉。

也有明面上说家离着太远,回去一趟来回路费贵所以留在西代村的程家旺。

私下听韩国栋说,程家旺似乎和家里人关系不大好,去年就没回去。

知青点那边,韩国栋和曹振东和另外两个女知青都是今天走,六人便约好了一块坐牛车出村。

这几日赶集、去供销社的村民多,和村民一起挤实在有些费劲。

还不如六个人找赶牛车的赵大爷单约一趟。

换句话说就是包车。

包车照着去村口坐车一人要多花两毛钱。

不过也有方便的地方,就是能上门接人和行李。

赵大爷从知青点拉上那四个人后,会到大队部门口再把时萋两人接上。

时萋把粮食都锁进药柜里。

药品早在进了腊月后,她就零零散散的都收到了储物格。

检查好门窗后,两人把屋门一锁。

拎着行李出了院子。

没等多久,牛车就过来了。

时萋拎着行李往车里放,之前和她们不对付的钱丽影哼了一声,把脸扭向一边。

倒是姜亚琴是个会遮掩情绪的,还笑呵呵的与时萋打了招呼。

关于方时期的传闻,两人也听过。

初始觉得是村里人夸张,后来见到张二麻子,谈方时期色变的样子。

也有些信了。

第79章 七十年代知青22

从镇上上火车,可没有候车室和月台,更没有售票处。

而是从乘降站等候火车。

乘降站实际上就是铁路沿线,设置的定点停靠区域。

在交通不发达的年代,为了方便乡镇的老百姓乘车,这种乘降站很多。

所以此时的绿皮火车比改革开放后还要慢不少。

因没有月台,在乘降站上下车都很困难。

时萋和江淑月两人的火车最先来,有列车员拉人,韩国栋等人帮着递行李,两人顺利上了车。

时萋和江淑月家买了同一趟的车票,两人家的方向一致。

只是时萋下车后,江淑月还需要再坐几站。

韩国栋他们则要再等一会。

这时候即便出行需要介绍信,火车上的人也不少。

时萋拎着两大包行李袋子挤在前面。

江淑月吭哧吭哧的跟在后头。

两人上车第一件事就是买票。

乘降站附近没有售票点,从乘降站上来的人都需要上车后在临时售票处买票。

当然,也有不少人趁机逃票的。

逃票也是个技术活,列车员来来回回的检票,一趟路线下来得有个二三十回。

时萋和江淑月没到那个份上,五六块钱的车票贵是贵了点。

但在承受范围。

二人买好票,在这节车厢找了个空位坐下。

因是带有临时售票口的车厢,一般想不买票或者少买几站票的人都不会停留在这边。

零散的空位置有不少,坐的也相对宽松。

时萋站在木座椅上,伸手把江淑月递上来的包一个个安置到行李架上。

“呵!小姑娘看着瘦瘦的,劲还不小。”后面一排的男乘客站起来欲帮忙,没想到两个姑娘干活这么利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