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住下去势必要修整屋顶。
她可没这技术,也不懂怎么修。
连续几日的好天气,让村里村外的泥路好走了不少。
时萋收起自己的东西,再次对着镜子打量了一下自己的脸。
嗯,是一个皮肤黝黑的小男孩,反正她看着没有破绽。
整理了一下撸来的外衫,里面的内衬是她剪了一套古装中衣修改的。
除了料子好一点外,其他地方也算中规中矩。
争取大面上看不出什么来。
她心下打算出了村往南去,如今过去大半年,不论是战乱还是逃难应该都消停了。
且她所在这边还算是比较寒冷的地界,南边春天来的早,耕种时节也早。
这样的好年景,南边应是已经安定下来开始忙农耕了。
东边则不然,再往东更加苦寒,又有大批量的流民涌到那边逃难。
即便有大半人死在路上,但基数够大的基础下,人依旧是多的,局面难免混乱。
收拾妥当,时萋离开屋子往村外走。
只是人还在出村的路上。
这里就又来了人。
是一队官兵。
两方发现彼此后,时萋本来打算拔腿就跑。
官兵队伍里领头的率先招了招手:“小娃你过来。”
时萋犹豫两秒,挪动着小腿靠近了些,对面一队人没有见面就追,想来没打算吃她。
领头人看她停到近前就不动了,也没有生气,而是往前走了两步询问:“小娃你住这个村?你家大人呢?”
时萋听了他的话略略放下心。
她摇头回道:“我和爹娘逃难,走散了。”
领头官兵疑惑的看了看四周,按理说这个冬天雪下得好。
眼见着今年年景不错,此时都快要耕种了,哪会还有人逃难的。
“你是这个村里的吗?”
时萋摇了摇头,关于她身世及来历她只说是从碎兴府跟着父母一路过来的。
再细节的点,包括家住哪条胡同,父母姓甚名谁,她直接露出茫然的表情。
对方看问不出个所以然来,只觉得她年纪小,不顶事。
“你们两个前去看看。”领头官兵朝着身后挥了挥手。
又继续和时萋攀谈。
时萋捡着回答,大部分都是摇头。
领头官兵失笑,和其余的人说:“这孩子只是看上去机灵,都八岁了竟还什么都不知。长得倒是壮实,穿着差了些,看来之前是富裕人家的孩子,这么些时日都没给饿瘦了。”
几句话的功夫,时萋就被贴上了“只是看着机灵”的标签。
闲谈的功夫。
前去探查的二人回来:“伍长,是荒村,没人了。”
领头官兵蹙眉,又转头看向时萋。
时萋心思飞快转动,正在想怎么编的合理一些,她独自一人是怎么在这里活这么些天的。
结果领头官兵拍了拍她的脑袋:“跟我们走吧,先回城里在看看能不能联系上你爹娘。”
时萋……
第35章 乱世流民5
古代的士兵配有马匹的很少。
大部分都是步兵。
这队兵士执行任务就全靠两条腿走。
时萋跟着一队人走了至少两个时辰,才到附近的城池——兴阳洲。
兴许是在之前那不知名的小村住了太久。
现在看见城门间进进出出的行人,仿若隔世。
城门口两边站着一排兵士,排队的百姓一个一个的按顺序登记交钱入城。
出入的人流繁忙而有序。
有的农户肩挑着新鲜的蔬菜,交入门费时,搓着满身裂口的手,颇有些舍不得。
也有走商推着装满货物的手推车,还要额外多交几文钱。
扛着扁担的货郎虽也是商贩,却不用交那推车和货物的费用。
领头官兵在城门前停住脚步,笑着拍了拍守卫的肩与之寒暄。
时萋跟在后头,观察入城登记步骤。
百姓除了要交两文钱外,还要有路照。
路照,大约相当于户口或者身份证吧!
只是在四丫有限的记忆里,并没这些信息。
得亏她是跟着人进城的。
不然她稀里糊涂的自己过来,还不得被拦在外头。
兴阳州是碎兴府的上级城市。
城内街道宽敞整齐,房舍错落有致。
这些房舍多为砖石结构,一些酒楼、书局等铺子外墙上还绘有精美的壁画,或是刻有诗词歌赋。
不时有普通百姓和衣料上乘的富人进出。
街边小摊位卖货的老板有男有女,不停的朝来往行人中叫卖,吆喝着招揽客人。
刚刚登记入城的商贩与她擦肩而过行色匆匆,熟门熟路赶往自己目的地。
路过的这两条比较繁华的街道,人流密集程度是时萋没想到的。
她以为经历过之前那一系列的战乱逃难,附近的城池应该很是萧条了才对。
没想到竟已如此繁荣。
时萋此时像个刘姥姥逛大观园。
这边的人情风貌与上上个世纪的京城还不大相同。
之前那个国家处于兴盛时期。
京中繁华是繁华,只是与这边石砖建筑的结构有很大差异。
另外,王权越是集中在统治者手里,国家的制度就愈加封建。
对女子的管束也越是严格。
即便她后期已经是寡居且上了年纪的老夫人。
也不能像此时这些女子一样随意上街。
“十七,到府衙了,一会你跟着三庄去登记,然后就住到慈幼局里等等看有没有家里人找。”
府衙的大门宽敞气派,门前矗立着一对石狮子。
时萋随着其他兵士对他的称呼,感激的躬身道谢:“多谢伍长把我带回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