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萋笑道:“给孩子吃这玩吧,我不爱吃糖。”
周三嫂不信,哪有人不爱吃糖的:“净瞎说,留着甜甜嘴也好。”
看时萋真要给,她不太好意思的揣进了兜里,对眼巴巴看着的东知挥手:“一边去,你那都好几块了,还不够吃的?这些放我这儿,省着点慢慢吃。”
知道他娘不讲理,东知噘嘴呲牙,摆了个怪样就跑。
气的周三嫂在后面骂“小兔崽子”。
村里开工后,因为山里气温低,可用的植株还不多,时萋也没着急收药材。
卫生所这边更清净了。
平均两三天也来不上一个看病的人。
左右没事可做,她就把学习资料都翻出来重新复习一遍。
刚到家小狗也不认生,挺着圆滚滚的肚皮、摇着尾巴在时萋腿边绕来绕去。
直到时萋扔出一根和它身体差不多大的骨头。
才把它目光吸引走。
这只黄色的小土狗就是东知抱回来的。
可能那户人家嫌小狗崽子太多了,大狗喂不动。
送出来的还不足一月。
东知这个年纪小孩根本不知道,还在吃奶的狗崽离了狗妈妈会不会死。
只觉得方知青这里有吃有喝,绝对能养好。
时萋是个起名废,她听取了东知的意见,给狗子起名小黄。
按颜色起名,大约是七八十年代的常态。
小黄到家的前几天,时萋一直是趁着没人,给它拿了储物格里的羊奶,再掺着打成糊的熟鸡蛋黄一起喂。
羊奶她储备的真不多,牛奶倒是有不少。
不过她也是曾经养过小猫的人,知道牛奶小动物不好消化。
今早已经试探着喂它肉糜和汤泡饭了。
要是让村里人知道她给狗吃的这么好,非得把她举报到革委会。
这根大骨头被她剃的一丁点肉都没有,扔给它就是个磨牙的玩具。
小黄围着大骨头棒闻了闻,顿时兴奋了。
尾巴差点甩成螺旋桨。
张大嘴去叼骨头,却总是咬不住。
嘴爪并用过后,又用它那毫无威慑力的小嗓子对着骨头低吼出声。
时萋看它已经消停的和骨头奋斗在一块了,继续低头看书。
忽然想到这时候考试要考时事,她还得搜罗一些外面的消息。
西代村这边想买报纸也有些困难,倒是可以写信给江淑月,让她找一些寄过来。
这个月接到的信,她还没给回。
江淑月回城后,家里给她安排进了街道办。
她们单位每天都有送报纸。
对于江淑月往后要不要参加高考,时萋觉得还是尊重他人意愿与人生。
自己提及过几次也就够了,过多干涉他人生活,于人于己都没有好处。
只是习惯了江淑月大大咧咧爱八卦的性子。
现如今突然又过上了一个人的日子。
总觉得有些无聊。
两人的联系一直没有断了。
一来一往的信件,常常需要用掉一个月的时间。
时萋从一开始写信只短短一页纸,慢慢也爱长篇大论了。
车马慢的年代,写信来往的这个过程,非常令人期待。
第94章 七十年代知青37
姜亚琴结婚后,村里的媒婆仿佛盯上知青这个群体。
时不时的有人去知青点探口风。
不论男知青还是女知青,都是城里来的,又是知识青年与村里的姑娘小伙给人的感觉就是不一样。
以前也不是没人想过。
只是前些年有那不像话的村子,直接整那硬娶硬嫁的事,有的甚至更恶劣。
上头连续整顿了一批人,又不停的开会给所有村干部打预防针。
之后确实都消停了。
但这么多年过去,这些知青也没几个见能回城的。
不就是要落地生根的意思?
若是知青们自己愿意,领导肯定也不会干涉,就像村长大孙子不就娶了人家女知青嘛。
当然,村里人也不是所有的都能看上。
比如去年来的那些男知青,就没什么行情。
一天四五个工分都够呛,连自己都养活不了。
谁家会把闺女嫁这样的,就算闺女愿意,那父母也不干。
行情最好的男知青是韩国栋、程家旺和曹振东。
这三人在村里的时间长,也不是那讨厌的人。
有文化还能拿满工分,又是孤身一个人。
嫁了闺女和入赘到自己家几乎没两样。
缺儿子的人家对此更动心。
女知青就只有钱丽影和时萋能自给自足,长得好工作又好。
自然也被纳为目标之列。
“方知青,我说的那家条件真不错,那五仁儿一表人才的,你应该也见着过。家里三个兄弟他是老小,我可跟你说,老小最吃香了。到时候有了男人依靠,之前卫生所被砸的人根本就不用怕……”
时萋被这个上门说亲的人缠得实在是烦,她已经明确拒绝过了。
对方还是没完没了。
“还是那句话,婶子我是要回城的,不会留在这里。”她又不是像江淑月那样走关系回城,所以也不怕人多知道了使坏。
李媒婆撇了撇嘴:“回城还不知道猴年马月呢,不如给自己找个家妥帖,省的你一个人在这儿孤零零的。”
时萋喊了一声:“大黄。”
大黄嗖的一下窜出来,冲着李媒婆“汪汪”一顿叫。
从小黄到大黄,只需要短短四五个月。
李媒婆被贴过来的狗脸吓个后仰:“唉呀妈呀,你说说你养这玩意干什么,浪费粮食又吓人到怪的。”
时萋淡笑:“婶子你看见没,我大黄比人强,一吆喝就能来给我撑腰。谁敢翻墙头,这回准能咬下他块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