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彻眼眸一厉,英年早逝?
好好的皇帝就突然死了,留下个由太后摆布的幼帝,还真是巧!
要是刘肇不争气,大汉恐怕又要出一个权臣,呵,出个反臣也说不定。
【对于汉章帝刘炟的死因,一直以来都存在着不小的争议。】
【主要是史书上对于他去世的描述太简短了,还很含糊不清。】
【说是病死,但刘炟此前并没有什么身体不适的迹象,也没有说明病因。】
【就在驾崩的前几天,刘炟还召见了入朝请安的三位亲王,和他们谈笑风生,看起来很健康。】
【不过真实的情况,我们也犹未可知。】
说到这里,叶楚叹了口气:“要是史官在记录事情的时候,能够更加详细明白就好了。”
“这样一来,也许很多的未解之谜就有了探究的根据。”
先秦时期,孔子喟叹一声,真之一字,谈何容易?
史书史书,总是与国之兴衰息戚相关。
皇权至高无上,有些东西总不好说得太明白。
若是君主依靠阴谋诡计上位,谁愿意在史书的记载中被剖析得明明白白?
颜回为自家先生斟了一杯茶,笑着说道:“夫子不必苦恼。”
“如您一般撰写春秋,虽说言简,但字字皆实。”
“有些东西不能写,但可以为后人留下想象的空间不是吗?”
冉求点点头:“吾观天幕所言,不也涉及许多史书里的奇闻轶事吗?”
“世间岂有风过不留痕的事情?”
秦朝,嬴政眼神幽深,未发一言。
史家理应记录真实的事情,可有时候作为帝王,一些事情他也不想为人所知。
生于皇家,丑闻、秘辛数不胜数,总有些见不得光的难以公诸于众。
【老公一死,皇家之中再无位于窦皇后之上的掌权者。】
【刘肇年幼,她更是可以名正言顺的以皇帝母亲的身份垂帘听政。】
【兄长窦宪为侍中,负责传达诏命,掌握重要的信息渠道和决策参与权。】
【弟弟窦笃为虎贲中郎将,窦景、窦瑰为中常侍,窦氏的家族成员占据了重要职位。】
【可以说,此时的汉朝大权尽在窦家的掌控之中,刘肇这个皇帝就是充个门面罢了。】
东汉,从讲刘肇开始,邓绥就放下了手中的奏疏,认真的听着。
她笑了笑,这些人,太低估陛下的能力了。
年少登基,谁会相信只有十几岁的陛下竟然真有扳倒窦家的帝王心计?
一旁的婢女附和道:“陛下和娘娘,都是难得的人中龙凤。”
邓绥摇摇头,太阳穴又开始疼了。
一想起那些个不争气的子孙,她这心里跟火烧一样。
有的人身处绝境尚能杀出一条生路,有的人饭喂到了嘴边还只会阿巴阿巴。
【谁让小刘肇才10岁呢?】
【便是汉武帝,不也是等到太皇太后去去世了才真正掌握权力的吗?】
【一个十几岁的小孩,就算再聪明也不会是朝中这些老油条的对手嘛。】
【可惜谁都没有想到,有的人就是天生的政治家。】
【还在长身体的年纪,就已经对帝王之术信手拈来了!】
隋朝,杨坚那叫一个愁,你瞅瞅人家这儿子不多,偏偏就是优秀。
他家这些大聪明,除了二郎看得过去,其他的简直是滥竽充数!
虽然知道杨勇不是隋朝灭亡的罪魁祸首,但.....
看到自家父皇投来的目光,杨勇立马露出了一个讨好的笑容。
杨坚:眼睛疼。
还是李渊这个小子的运气好!
【也不能怪刘肇早熟,毕竟他这个皇帝做的实在有点胆战心惊了。】
【窦家权势日渐膨胀,结党营私已经成为了一个庞大的势力集团。】
【不巧的是,他的便宜舅舅窦宪决定要学习的榜样正是——曾经篡汉的王莽同学。】
【为了保住自己的小名,同时维护大汉的基业,刘肇必须要做出反击。】
王莽只觉得槽多无口,这篡位是这么好篡的吗?
我那时是西汉末年,你这正是东汉的发展期呢!
老子篡位之前在朝野之间是什么名声,这窦宪在汉朝是个什么名声?
根本没有条件上的可比性好吗?
恐怕他今天弑君篡位,明天刘家宗亲和公卿贵族就要揭竿而起!
【虽然他是一个勤学好问的好少年,但刘肇的政治经验确实有所欠缺。】
【而且他要解决的还不是什么小打小闹,是大汉几百年来如同跗骨之蛆的外戚问题。】
【不过好在从大汉建立以来,各代皇帝和外戚斗智斗勇,积累了不少历史经验。】
【于是刘肇向自己的哥哥,也就是曾经被废的太子刘庆求助,让他为自己找来了致胜法宝。】
刘邦的好奇心被吊得足足的,法宝?
难不成是那种只听命于皇帝的秘密军队?
还是什么先帝诏书?
刘庆:唉,嘶,这个,嗯,还是大家自己听吧!
【是的没错,刘庆私下向千乘王刘伉为处于深宫的刘肇借来了《汉书》!】
【然后我们刘肇挑灯夜读,细细品味《汉书》中的外戚传,试图从历代铲除外戚势力的案例中寻找道义依据和策略方法。】
【最后结合自己现在的情况,拟定一个合适的窦家铲除计划。】
刘彻:......风太大,我好像没听清???
刘秀:我想过会有点离谱,但没有想到这么离谱。
汉成帝刘骜:别这样,这样会显得我很呆。
我搞大半天没有搞垮王氏,结果你看看史书就解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