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维护大清的封建统治,慈禧决定也搞搞改革,弄了个像模像样的“清末新政”出来。】
【什么编练新军、振兴商务,落后的科举制也在此次变革中废除,清朝开始建立新式学制。】
废除科举制是明清时期的读书人最不能接受的,他们苦读多年就是为了一朝上榜,为官做宰。
结果你说什么?
科举制都被废除了!
无数人嚷嚷起来,批评起大清的昏庸无能,什么新式学制竟然比得过圣人学问?
永乐年间,朱棣却不这么想,慈禧这种老顽固都愿意推行新学制,说明什么?
说明科举制就像以前的九品中正制一样失去了自己的优势!
只有对大清有利,但又不会危及到慈禧封建统治的改革措施,她才会通过!
朱棣搓了搓小手,也不知道天幕能不能讲讲,也好让他抄抄作业啊!
第202章 光绪:不开玩笑,我心态真的崩了!
【科举制从隋唐时期开始实行,发展到明清时期已经失去了他的优越性。】
【甚至变得更加死板生硬起来,成为了皇权集中下的封建产物。】
【最主要的是,由于科举考察的内容是儒家经典,就导致天下学子死命的读死书。】
【墨家、算学,农学,天文学,医学什么的通通被视为杂学,根本发展不起来。】
【严重偏科的后果就是,人家进步你没跟上,被远远甩在了身后。】
墨家钜子按捺住心中的雀跃,有了天幕此话,他们墨家的未来,稳了!
孔子也是愕然,儒家成为主流他自然欣喜,但若是只有儒家出众就不是好事了。
如今百家争鸣,各家均有所长,相互交流才能迸发出思想的火花来啊!
他感叹:“君子和而不同,吾虽儒家,但对于其他诸家的思想并无排挤之意啊!”
孔子:冥冥之中感觉到有很多大锅扣在了我这个老人家的身上呢。
【但从改革的内容来看,那是一点根本性的政治内容都没有啊!】
【所以为了安抚国内主张君主立宪的改革人士,慈禧也是拿出了一套预备立宪方案。】
【所谓的预备立宪呢,慈禧表示我们大清是要搞君主立宪的。】
【但先前改革的结果大家也看见了,所以咱们得慢慢来,不要急,分个十年八年的。】
汉朝,刘彻:emmm,你大清朝能不能撑到十年还不好说呢。
这不纯纯糊弄人吗?
不会真有大傻子信吧?
某些大傻子:......
【老佛爷是深谙糊弄文学的精髓的,你就说我做没做吧?】
【你们要改革我也改革,要立宪我也要立了,不过时间长一点,但总会实现的嘛。】
【你瞅瞅历史上那些变革的不都得折腾个好几年咯!】
【反正不管清朝有没有君主立宪的那天,总之70来岁的慈禧老太太是等不到了。】
清朝,九阿哥暗叫一声好,这老妖婆总算要走了!
再这么折腾下去,大清也不用立宪就可以抬走了。
嗯,君主立宪什么的,九阿哥接受良好。
反正谁继位他也是个闲散王爷的命,立宪之后也没啥区别,顶多就是不从政了。
嘿嘿,反正爷本来也不爱搞这些(^-^)V
谁知道一抬头,就看见自家皇阿玛脸色比刚刚还难看。
八阿哥悄悄使了个眼色,示意他别瞎说话,结果旁边的老十直接开口就问。
“皇阿玛何故不开心,慈禧死了不是好事吗?”
八阿哥僵硬的转过头,对上老十真挚迷茫的眼神:......
心累,蠢弟弟带不动。
康熙冷冷的回道:“叶赫那拉氏虽不堪,论政治手腕再怎么也比光绪强。”
“你觉得这局面,他继位之后是会变得更好,还是更糟?”
【慈禧知道自己可能活不长了,对大清的未来是担忧不已。】
【每天在病床上一睁眼,看见光绪这个大孝子就更加糟心了。】
【她一点都不怀疑,自己前脚要是两腿一蹬去了,后脚光绪就得彻底葬送大清。】
【别管腐不腐败,大清可不能亡在他们母子俩手里。】
【偏偏光绪这个正统皇帝,三十多岁了,膝下一个孩子都没有。】
光绪年间,珍妃的脸色一下子就白了,她不由得摸着自己的肚子。
光绪帝也是悚然一惊,爱妃明明已经怀上孩子了啊。
难不成夭折了,或者是被额娘......
两人对视一眼,心中是说不出的害怕和惶恐。
【如果慈禧另立继承人,皇位注定无法平稳的传递下去。】
【自家儿子笨笨的,那下面的大臣都是人精,不得使劲撺掇光绪才怪!】
【根据《清史稿》的记载呢,光绪帝是因病离世的。】
【按理来说史书讲究真实,故而这种说法也一直流传了下去,本来光绪帝从小就体弱,病死也是有可能的。】
光绪:?
【谁知道机缘巧合之下,一桩百年前的冤案还有重见天日的一天呢?】
【由于清东陵开放地宫后,旅游收入增长迅速,这清西陵的地宫自然也成为了考察对象。】
【等回国的时候,有机会带大家去清东陵逛逛。】
康熙:!!!
双重噩耗!
朕的陵墓终究还是没有逃过这一劫!
叶楚:陵墓观光打卡地+1。
【结果在对清西陵的各陵寝进行全面调查摸底时,发现光绪帝的崇陵出现了明显盗口。】
【经过相关部门的确认,崇陵确实是被盗了,于是文物局就批准正是清理崇陵地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