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喜欢朱棣赐给他的正室胡善祥,而是喜欢和自己青梅竹马一起长大的侧室孙氏。】
朱瞻基他亲妈张太后眉头一皱,胡氏柔和恭顺,又识大体,做国母是最合适的。
孙氏到底还是小家子气了些。
【老朱家敬重正妻的好传统,被朱瞻基第一次打破了。】
【为了扶持自己心爱之人上位,他无故废弃了没有过错的皇后胡善祥。】
【不顾群臣抗议,一意孤行的立了孙氏为后。】
张太后一拍桌子,生气极了。
瞻基这干的是什么事!
善祥这些年主持中宫内外从未出错,一朝废后她又要如何在深宫过活?
【清朝史书上对于孙氏多有诋毁,甚至称其为妖后。】
【但实际上她并没有什么祸乱朝政的行为,甚至在一些关键时候发挥了重要作用。】
【充其量也就是个没什么政治才能的后宫妇人罢了。】
【论祸害,是远远比不上她儿子的。】
【要说她最大的过错,也许就是生下了朱祁镇。】
孙氏泪眼潸然,她知道先皇后无辜被牵连。
可是,她又怎么甘心呢?
她自小被接进宫中,与陛下一同长大,原本以为会成为陛下的正妻。
谁知道太宗陛下忌讳两代皇后皆出自同一地方,担心外戚势力膨胀。
临了将胡善祥赐给了陛下,而她只能做了个侧室,即使百年后也不能和陛下同葬。
可,祁镇怎么会成为她的过错?
朱瞻基安抚的握住了她的手,嘴上虽然说着安慰的话,心中也没底。
祁镇是他的长子,也是他和心爱之人的儿子。
自小就被寄予厚望,不会的,不会的,不会是他的。
且听天幕怎么说吧。
【朱瞻基也称得上英年早逝了,年仅36岁就因病崩逝了。】
【也许他活得久一点就会发现,朱祁镇根本就不适合太子之位。】
【然而历史没有如果,明英宗朱祁镇拿过接力棒,站上了历史的舞台。】
【不过此时的朱祁镇只有9岁,实际上是由朱瞻基的母亲张太后摄政。】
朱棣松了一口气,这个儿媳他是极为满意的。
孝顺贤德不说,还聪明识大体,有她在时局尚能稳住。
只是张氏那时也年纪大了,恐怕是撑不了多久。
听天幕的评价,他这曾孙子名声如此显赫,只怕是下一个赵构啊!
一想到这里他的心脏就开始疼了,还是把太医叫来备着算了。
别把朕气出个好歹来!
【张氏信用忠臣,处事明察,但又并不贪恋权力,拒绝了亲自垂帘听政。】
【反倒是把政务交给内阁大臣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处理,自己从中决断。】
【而且十分关心朱祁镇的成长,要求大臣们耐心辅佐幼帝。】
【也因此,她及时发现了隐藏在皇帝身边的一颗定时炸弹——宦官王振。】
朱棣不吝称赞,笑着说:“实乃吾家佳妇也!”
张氏恭敬行礼:“儿媳不敢当。”
朱元璋也很满意,这样的媳妇才是他老朱家的榜样!
只是这宦官摄政的前车之鉴还摆着呢,怎么老四还是开了这个头?
那郑和是个好的,可不代表所有的宦官都是好的。
要他说,还是直接从源头杜绝才好。
【朱祁镇自小被立为太子,朱瞻基对于他的教养也很上心。】
【在他稍大一点后,就命近侍为他诵读儒家经典来启蒙。】
【其中对朱祁镇影响最大的就是东宫局郎王振。】
【王振作为宫中少有的具有学识的宦官,被尊称为王先生。】
【朱祁镇也不例外,几乎不叫名字只喊王先生,对他十分敬畏。】
朱瞻基眼神一沉,他只是喊人为太子读书启蒙罢了。
竟然有宦官趁机蛊惑了太子,小小宦官也配当太傅?
王振:我不仅要当太傅,还要更上一层楼!
什么皇帝朱祁镇,不过是我手中掌控的棋子罢了!
【张太后自然是有所察觉,本想直接除掉王振这个祸害。】
【没想到的是,王振确实有两把刷子。】
【不仅朱祁镇拼命求情,就连内阁重臣三杨甚至都为他求了情。】
朱瞻基:???我不理解
第119章 朱祁镇:朕的军事天赋不比昔日太宗陛下差!
【要说这王振,在人际关系上是有两把刷子的。】
【为了赢得以“三杨”为首的辅政大臣的好感,他曾在朱祁镇玩乐之时担任起了劝谏的职责。】
【表现出了一个忠宦应有的品格,博得了“三杨”的好感。】
【而且明朝这不是有郑和珠玉在前嘛,也证明了宦官之中是有好人的。】
【王振巧妙的用高情商为自己树立起了一个良好的宦官形象。】
唐朝,李世民也是愁得慌。
这宦官的问题历朝历代是无穷无尽,从未真正解决过。
他们身份的特殊性就决定了他们会成为皇帝身边最亲近的人之一。
一旦遇上能力不足的帝王,就极有可能反转角色从而掌控皇权。
但,有时候宦官的存在也是无可奈何的必要之举。
【说起来,古代吧一边忌惮着宦官可能带来的恶劣影响,一边又不愿意取消宦官制度。】
【这看起来是十分矛盾的。】
【常看见有人说,如果皇帝从源头杜绝,不用宦官不就行了?】
【但事实并没有这么简单。】
东汉,邓绥是深有体会,也不由头疼。
她虽然是临朝称制,但朝臣也不方便进入后宫之中议事,不得不启用宦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