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天灾逃荒,极品农门老妇有空间(187)

作者:堰晗 阅读记录

需要注意的是,在那时候人们还并未明确划分出现代意义上的公历(阳历)以及旧有的农历(阴历)这两种记日方式。

刚开始时,赵春花还有些不解,因为她在六月份到来之际就感受到了异常闷热潮湿的气息。

直到后来才弄明白,原来当地人只遵循一种类似于现今所说的农历系统来进行时间记录,因此到了七八月分之际,田里的稻谷就已经进入了成熟阶段。

结束完艰苦的劳动回到家中后,张旭峰先是把刚采回来的一堆木头放在屋外空地上晾干,然后走进房子里痛快喝了一大杯温开水补充流失掉的能量,紧接着便呼唤妻子一同前来观看此行的额外收获。

“娘子,快来瞧瞧我发现了什么好东西!”

他兴奋地喊道。

只见门外不远处放置了许多根捆扎得整整齐齐、排列有序的新鲜木柴。

除了常规需要燃烧用材之外,令人惊喜的地方在于背篓里面竟然还放着约有半个筐容量那么多浅褐色外观各异且表皮布满独特纹理状斑点的地底块茎作物。

第168章 喂饭

“难道这就是我们平时吃的木薯吗?”

尽管之前对于野外环境下生长着什么样的野生植物不甚了解,但基于对这种农作物果实特征的认识,赵春花很快作出了判断。

“你猜得一点都没错,确实如此。”

张旭峰笑着回答道,“其实这次跟舒二哥他们在森林深处探险过程中意外遇到了一小片茂密的人工栽种木薯林,于是我们顺便采集了一些回来准备分享给大家食用呢。”

山上的资源,无论是草药还是木材,都是无人认领的公共财产。

若不能尽快采集和使用,下一次再来,可能就会被其他人抢先一步占为己有了。

“在树林外围活动即可,尽可能不要深入山区内部。”

赵春花这样嘱咐大家道。

语气里带着几分关心,生怕同伴因为好奇心驱使而忽视了安全问题。

张旭峰对此点头同意,表示他们将沿着山脚行动。

“是啊,我们都计划只在边缘地区作业,”他回应说,“不过那里植被十分茂密,尤其是长满了灌木的地方,走起来非常不便。大多数人都不太乐意选择这条路线呢。”

由于地形特殊,即便穿的是较为耐磨损的工作服,也无法完全避免荆棘给衣服带来的破坏。

但正因为如此复杂多变的环境,使得这条路上来往的人数极少,反而让一行人在收集物资方面捡到了大便宜。

近段时间以来,她们暂时安顿在一个小院落内休整。

每当闲暇时分,舒子英经常会过来看看,两个人聊些家常话;有时妹妹舒眠儿也会加入到讨论之中,一起研究怎样提高缝制衣物的手艺。

偶尔她们还会一起去探望住得稍远的老宅那边的亲人,跟两位妯娌坐一坐,逗弄两个可爱的小侄子玩闹一会儿。

日子虽然平淡无奇却也充满了简单而又温馨的气息。

今天下午,趁着家里没什么事情,舒眠儿又外出办事去了,于是独自一人在家里的赵春花就决定干点家务活——她从橱柜取出一筐刚收获不久的新鲜木薯根茎,准备着手加工处理。

佩戴好专用的厚手套以保护双手之后,再用锋利的小刀缓缓地划破坚硬表皮,小心翼翼地将之削掉。

这可是个需要十足耐心和技术活计呢。

其实相比较其他常见食材而言,新鲜木薯并不是特别富含各类微量元素和维生素,但是它里面所包含的淀粉含量却是极其丰富可观的。

据相关数据显示:每市斤重的新鲜木薯通过加工处理后至少可以提取出约4-5两纯正细腻且质地洁白的高品质淀粉;而在同样条件下对红薯进行类似加工的话,其最后所获得淀粉产出量仅大约占总重量20%左右,可见差距之明显。

需要注意的一点是,生吃任何未经处理的木薯都存在健康风险,这是因为木薯自身携带有一种叫作亚麻苦苷毒素,只有在经过高温加热或者特定化学处理后这种有害物质才会消失无踪,从而变得适合人食用。

剥皮后的木薯可以直接用来蒸熟做成食物享用,饱腹感很强;

也可以仿照之前提取红薯粉的过程,把洗净去皮的块状原料先切碎捣成泥糊状体,在清水中不断漂洗直至澄清,再让其慢慢沉降过滤掉残渣,最终得到纯净如雪白般的成品—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木薯粉了。

考虑到日常饮食结构多样化的搭配需求,再加上便于长时间保存的因素,赵春花放弃了简单的直接烹饪做法,转而采用第二种制作工序更为复杂的淀粉分离工艺来对待这批原料。

这样不仅能延长保存期限还方便日后灵活运用。

就这样忙碌着度过了整个上午时光,在没有旁人的环境中,饥饿感逐渐袭上心头时,赵春花便会随意取一块事先已经备好的金黄色南瓜卷作为午饭解决掉。

因为秋季成熟的南瓜一般个体都很大,少则七八斤多则十多斤重。

一旦剖开就不能长久存放了。

除了炖汤之外,其余部分基本都被制成了风味独特的南瓜红豆卷。

因此这段时间里几乎每天都以此为主食供应源。

张旭峰从外面送木薯回来时,顺便装了一袋南瓜卷带在身边,准备借着今天村里人多的时机,多砍一些柴火备用。

他想利用这次机会,不仅能把家里的木薯送到需要的人手上,还能趁着人群聚集的机会,多储备一些冬季所需的木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