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天灾逃荒,极品农门老妇有空间(170)

作者:堰晗 阅读记录

即便是最为普通的木制盒子,在市面上也需要花费银两才能买到,但利用松针手工自制的罐子则可以完全自给自足,无需额外开销。

虽然这个过程需要投入不少时间和精力,还得准备好缝合用的麻线等材料,但对于想要动手制作的人来说,想做多少就做多少,全凭个人喜好与心情。

有人在尝试这种手工艺时甚至省略掉了使用麻线固定这一步骤,转而依靠对松针排列方式做出巧妙调整,直接使它们能够稳固成形而不散落,这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然而,由于自己在这方面的技能还不算十分熟练,赵春花最终还是决定按照传统的方式来进行操作,也就是采用麻线来进一步加固整个成品,以求达到最佳效果。

毕竟,在学习阶段遵循已被证明有效的流程总归是比较保险的做法。

首先,他们选用了几根大小与筷子相似、中央为空心设计的竹节,然后将已经充分晾干过的松针逐一填塞进去。

接着再取一段坚韧耐拉的麻绳,牢牢地缠绕住距离竹节顶部约莫两厘米处,将其定为起始点。

随后逐步紧密有序地沿着竹身上下环绕,同时利用针穿过这些层叠的环圈间进行固定,使得每一道线条都紧紧相连、不可分割。

紧接着,每隔一公分的位置上都要重复进行两次这样的缠绕动作,同时借助穿孔的技术让每一股麻线都能够牢固地贴合在一起。

在这个过程中,每当觉得有必要添加新的松针时,都需要特别小心地从中间部分一个接一个地增加上去,整个过程既考验着制作者的耐心,又要求其拥有良好的细节处理能力。

最后,当基本形状快要成型时,便不再往里面继续填充物料,仅需将所有尚未经绑扎的部分牢牢固定在主体周围,并适当修剪掉多余的麻线头作为收尾工作。

如果想要了解更多详细步骤的话,可以参考网上分享的相关视频教程来学习。

这次赵春花一共制作完成了两只低沿的小型篮筐,非常适合放置生活中常用的各种零碎物件。

受到启发,舒子英模仿并自行创造了一个加盖的设计。

她仔细观察了现有的盖子结构,然后利用手头的材料进行了改进。

第153章 制作凉糕

最终制作出了一个更加适合本地条件的新设计。

这个创新让她颇感自豪。

看到这样巧妙的成品,赵春花连连称赞她的灵巧心思。

她觉得子英真的是个非常聪明的女孩,总是能够想到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她的创造力令人佩服不已。

实际上她并不缺乏智慧,仅是由于接触到的知识面太过局限,才显得不如旁人那么敏锐罢了。

子英平时很少有机会接触更多的书本知识,但是她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了不少有用的技能。

餐食过后,剩余淀粉沉淀完全,假如目标为红薯粉的话,则可以进入最后的风干环节了。

但在此之前,还需要一些准备工作。

赵春花尤其偏好在好天气下准备食物。

晴朗的日子里,阳光明媚,微风吹拂,这样的环境下制作出的食物似乎总是带着一种特别的美好。

她觉得自然光下的产品比遮阴处晾制出来的口感要佳,更加地自然与纯真。

不过当前的任务并非晒制而是加热使之形成薄片。

为了做出质量上乘的红薯粉皮,她们决定采用蒸煮的方式而不是直接暴晒,以确保其细腻和口感。

然而家中找不到足够轻薄且具有良好导热性的炊具。

这对于追求效率的家庭来说是一个小小的难题。

无奈之下,赵春花从仓库翻出了一个不锈钢盘代替。

这是一块看似普通的物品,其实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

如果问起此物出处,只消说是同旅行商交易所得,无凭无据任谁也查不到根源所在。

不待对方回应屋内便响起了孩童哭泣的声音。

原来是忘记了还躺在那里睡觉的小石头啊。

听到孩子的哭声,赵春花顿时意识到自己刚才忽略了他。

“你就负责陪着他好了,中午那顿他也没怎么吃东西,把炉子上热着的小米粥喂给他。”

赵春花迅速地吩咐道,声音中带有歉意却又透出坚定。

她知道小石头需要关心与陪伴,而这正是此刻最要紧的事情之一。

考虑到制粉皮时对火力的需求不大,所以这项工作完全可以由她独自操作。

这样既保证了小石头能够得到良好的照顾,同时也不会影响到食物加工的过程。

遵照指示,舒子英前去看望孩子。

她温柔地哄着小石头,轻轻地拍拍他的背,试图安抚这个因为饥饿而哭闹不安的小家伙。

首先用开水给托盘全面消毒预热一下。

接着,将红薯淀粉与水按大约1:1的比例混合,调成均匀的浆状物。

取两勺浆液倒入托盘内,用手持夹子稳稳夹住托盘,在滚烫的开水上方轻轻旋转。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浆液均匀铺展,并尽快凝固成为一张薄而均匀的粉皮。

直到手感不再感到粘稠,确认液体已经均匀涂抹在表面为止。

随后将托盘小心翼翼地完全浸入正在沸腾的热水中几秒钟,这个过程需要格外注意时间掌控,不能太短导致硬化不够彻底,也不能过长使材料过度溶解。

紧接着迅速取出,马上放进冷水里进行冷却处理。

当接触到凉爽水流时,原本黏在一起的薄片开始慢慢松动并最终脱离了托盘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