尝试了一口红烧大肠后,舒子英才惊讶地发现它的质地既柔软又不失弹性,咀嚼时并不费劲;而搭配的土豆也吸收了满满当当的汤汁,非常入味,这让舒子英不禁放下了心里最后一点戒备,主动伸手夹了一筷子又一筷子。
看到这位客人似乎真的很喜欢桌上的菜肴,原本还担心他会不喜欢这样家常口味料理的赵春花终于放心了。
她特意为可能对猪下水不太能接受的朋友准备了一道清新爽口的韭菜蛋花汤,见状便没有再拿出来,以免破坏了当前的好气氛。
两人边吃边聊,言谈间充满了久别重逢般的温馨。
舒子英感慨地说:“真是很久都没有吃到过这么好吃的红烧大肠了!”
晚餐结束后,收拾妥当碗筷,但与平时匆匆离去回家的习惯不同,这一次舒子英表示今晚要留下来帮忙做明天早晨要用到的一些玉米面馒头,毕竟明早还有许多其他事情要做,估计没有额外的时间再来帮手了。
于是他们开始准备制作的是传统的玉米面馒头。
首先得将新鲜采摘下来还带着些许田野气息的新鲜玉米进行脱粒处理,然后再通过石磨将其研磨成细腻粉末,这便是所谓的“玉米碴”。
使用老式的石碾工具进一步将玉米碴碾压成为更加细腻均匀的颗粒,最终得到的就是用来发面的“玉米粉”。
因为赵家人口较多,如果全部煮米饭的话显然不那么经济实惠;更何况,家里储存的大米数量也日渐减少,因此为了省着点儿用,同时也能让大家换换口味尝尝不同的美食,赵春花计划这次就不再以米饭为主食。
而她本人则是满心期待自家田里的稻谷能够早日成熟收割,从而能够第一时间享受到那种带着泥土芳香的新收水稻烹制出来的第一顿香喷喷的白米饭。
玉米面蒸出来的馒头里,面粉占据了绝大部分的比例。
虽然添加的玉米面相对较少,但家里的面粉还算是比较充裕的。
反正这个地方不怎么大量生产面粉,等家里的存粮用完了,冬天时再购买一些新的面粉就行了。
家里那两层的蒸笼一次可以蒸出两大锅馒头。
赵春花从热气腾腾的新鲜馒头中取了两个,准备让舒子英带回家去。
后院的那个小池塘偶尔会有几条小鱼游过。
尽管数量不多,但是只要这些小生命还活得好好的,她就很满意了。
晚上的时候,在临睡之前,赵春花把所有积蓄都从藏钱的地方拿出来数了一遍。
结果发现那个用了很久的老钱包已经放不下这么多的钱了,必须换个新的才能够装得下。
这样的小小“烦恼”其实让赵春花非常高兴,越多越好呢。
……
清晨,村庄里的鸡鸣声和人们的脚步声就已经开始响起。
今天村里集市又开始了,在村口摆开了各式各样的摊位。
正当秋忙时节,乡亲们手里头都多了一些活儿可干。
大家纷纷利用这机会卖掉家里多余的东西,以换取一点生活费用。
赵春花今天早上特意去了市场一趟,买了两条两斤左右的鱼准备回去做饭。
中午餐桌上将有红烧猪大肠和炭火烤鸡;而到了晚餐,则计划做一份蹄子汤配一盘鲜美的鱼汤作为主打菜肴。
当然,这只是主菜部分而已,素菜也会额外单独准备。
无论今天还是明天,赵春花都有信心她的哥哥们不会失信不来相聚。
手提着买来的鲜鱼往回走的过程中,经过自家那一片金黄的稻田时意外地看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正在里面忙碌地割着稻谷。
“康康?”
赵春花有些惊讶地看着眼前这一幕问道,你怎么这么早就过来啦?
赵一康听到呼唤之后立刻停下了手上的工作抬头回应:“姑姑!”
“你不是才刚到吗?为什么不到家里坐一会儿再去干活呀?我还真是挺抱歉刚刚出去没能早点迎接你。”
想起刚才自己出门的时候不在家中接待侄子,这让赵春花感觉挺不好意思的。
“其实我们也是刚到没多久。因为目前大家被分配成了四队人马分头进行农作,每个人都很认真努力。考虑到天气现在还不算特别闷热,所以想着不如赶紧利用这段凉爽的时间多做些工作好加快进度。我母亲此时正站在门外等待着我们,她让你快点把我弟弟小石头也带回家吧。”
第121章 找帮手
赵一康急忙解释道。
当年分地时候的情况大家都知道,赵云峰等人也知道舒征敛的地在哪块儿。
“那好吧,记得累了要休息一下。一会儿给你们送凉茶过去。”
现在虽然气温不算太高,做起活来还是挺舒服的,因此也就没有坚持让他们立刻回屋休息。
与地里的几个侄子打过招呼后,赵春花加快步伐回家。
刚走到院子门口,就看到舒常乐提着一个篮子坐在那里。
“大嫂。”
她立刻掏出钥匙打开门。
“你这是去买鱼了吗?我则买了些肉。”
看着手中的鱼,舒常乐露出欣慰的笑容。
“是的,集市上人真不少呢,您一会儿可以去看看。那边的商品种类也挺多的。”
说着打开门让舒常乐进院子,并未像平时那样立刻关紧大门。
“今早你们起得真早呀!”
说着把小石头放到竹编的推车中,轻轻推到厨房门口让他玩耍。
然后便往厨房走去,打算为大家烧火做饭。
“嗯,等我不忙的时候会去看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