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皇叔宠我入骨(930)+番外

作者:十四晏 阅读记录

元武帝登基时,北疆的兵权和南疆的兵权依旧掌握在长孙焘手中,而沿海水师的兵权,则在先帝在位时期,就交给了陆明邕打理。

至于京城守备军,如今则掌握在陛下手中。

眼下朝局趋于稳定,自然有朝臣担心他们二人功高震主,所以拿这兵权说事。

长孙焘当先表明态度:“陛下,我大秦驻军与边防军加起来,约莫有六十多万兵力,当地驻军自有各处校尉负责,这驻军兵权并不掌握在谁的手中,陛下一纸圣谕可随意调遣。”

“归雁城十数万兵权,与南疆近十万大军如今虽由臣亲自打理,但陛下是九五之尊,陛下说怎么做就怎么做,臣都没有异议。”

陆明邕也接着道:“陛下,臣一切都听从您的安排,也无任何异议。”

元武帝凝望着二人,忽然笑了起来:“朕这皇位如何得来,朕心里有数,你们拥立臣服,朕才是皇帝。”

顿了顿,元武帝认真地道:“无论外人怎么说,朕都相信你二人,今日叫你们过来,没有别的意思,就是想问问你们,朕能不能把国家安危交到你们手里,你们有没有信心扛起朕交付的重任?”

“如果你们有扛起责任的觉悟,朕自会排除万难,将兵权稳稳地交到你们手里。”

长孙焘话最快,闻言他立即道:“臣一切皆听从陛下吩咐,万死不辞。”

言下之意就是你给我就接,你不给我就放,反正无所谓。

陆明邕则道:“臣对管理水师并无经验,陛下若信得过臣,臣肝脑涂地在所不辞。”

元武帝望着两人,终是道:“朕会和风相商量出章程,想办法把兵权光明正大地交付到你们二人手中。”

“朕想告诉你们的是,无论别人如何想,朕都信得过你们二人。或许朕不够英明神武明辨忠奸,但朕绝不会让忠臣良将心寒!”

长孙焘和陆明邕齐齐拱手:“臣等唯陛下马首是瞻。”

元武帝笑道:“好了,你们也别动辄三呼万岁表忠心了,你们一位是朕的亲叔叔,一位是朕的左膀右臂,成日这般拘谨,搞得好像朕苛待你们似的。”

说着,嘉佑帝又将一封折子递给二人看:“今日还有一件喜事,风先生已经将淇王府十六的身份核实了,证实是荥阳王世子司马玄陌不假,这次他在归雁城一战中立下大功,真不愧是荥阳王的后代!”

“朕已经拟好圣旨,重建荥阳王府,而荥阳王爵位则由司马玄陌继承,世袭罔替。他是你们二人的亲戚,朕把这事告知你们,也好让你们高兴高兴。”

二人齐声道:“陛下英明!”

元武帝继续道:“北齐的事总不能一直搁置着,眼看已经入冬了,这个时候是北齐人最缺少粮食的时候,再不解决俘虏问题,反倒成我大秦帮北齐熬过这个冬日。”

长孙焘道:“陛下所言极是,北齐一事悬而未决,终归是一大问题,我们得尽早解决才是。”

元武帝道:“这个吴提的事,朕也听说了,朕有心将此人扶上王位,扶持一个臣服于大秦的傀儡政权,这样也省得大秦浪费人力物力去管理他们,可朕却还有几分顾虑,吴提竟然能布下如此大的局来坑害自己的同胞。”

“一则说明此人并非等闲之辈,二则说明此人绝非善类,朕担心他上位之后,反倒让北齐更加强盛,让他们十年之内仍有侵略我大秦的能力,所以朕迟迟下不了决定。”

“但朝中也有人希望将北齐纳入大秦的版图之下,这样想的臣子还不少,朕也不能一下子就把他们得罪狠了,所以皇叔、明邕,你们二下去琢磨琢磨,该怎么让朕和平地办成此事。”

长孙焘和陆明邕对视了一眼,分别在对方眼里看到了笑意。

原来小皇帝在这里等着他们啊……

先把兵权交到他二人手里,然后再利用他二人的威势去压下朝中那些反对的声音。

不得不说,元武帝在权力制衡上,要比嘉佑帝出众许多。

能把收买人心做得如此光明正大且诚恳,这也是一种能力。

第811章 不是他认定的

就好比兵权处置这事,如果他迫不及待地收回兵权,结果可能就是遭受长孙焘和陆明邕的反弹。

所以他特地叫二人入宫,在他二人面前说,就算满朝文武反对,他也会把兵权交到二人手中,只因他相信二人。

试问哪个义胆忠肝的臣子,不希望遇到这样一个愿意全心全意相信,并对自己委以重任主君?

感动之余,可不就心甘情愿成为刀剑,尽心竭力为主君办事了呢?

至于以后没有利用价值了,是否会卸磨杀驴,那就另说了。

元武帝走怀柔政策没错,但他不止是说说而已。

他的怀柔政策,也并不仅限于表面。

他是真的落到实处。

长孙焘与陆明邕看破不说破,拱手应是。

元武帝拿起朱砂笔,在御史的折子上细心地做了批注,末了他轻笑一声:“这虞谦的寿宴,竟然办成了一场笑话,大秦自成祖建国以来,还是头一次遇上这样的事,本来朕念在虞家在先帝在位时期兢兢业业的份上,想抬举抬举一下虞家,却不曾想,烂泥扶不上墙。”

“眼下御史的弹劾奏折堆满了朕的案头,纷纷要求朕处置虞家,理由是国丧期间,虞家大小姐与秦侍郎的儿子做出那种事,实乃不敬先帝与先太后。”

“一道道奏折都说得有理有据,朕竟找不到任何言语来反驳他们,也只能对虞家做个处置。朕准备罚银向虞家和秦家各罚银十万两,皇叔,明邕,你们认为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