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满意地看着齐国公气得两眼翻白,被同僚扶住身子后,陆明瑜面色一变,复又泪盈于睫,做出受了莫大的委屈状。
她擦擦眼角,对着绷着脸似乎在思考什么的新帝,哭唧唧地道:“陛下,臣妾也不是居功自傲,并非有因为一点点功绩就瞧不起人的意思。”
“臣妾只是为那些抛头颅洒热血的边军,争一口气而已。臣妾虽为女流之辈,但却实打实为大秦做过一些事的。”
“可来到这朝堂之上,便有人不念臣妾功绩,用一句女流之辈,便将臣妾所有的牺牲和努力抹杀干净。”
“这事要是传出去,传到戍边的将士耳里,他们会不会认为,有人也会用轻飘飘的一句‘出身庶民’,去抹杀他们的付出和努力?”
“将士们保家卫国,是贪那么一点点军饷吗?将士们流血牺牲,仅仅是因为上级命令么?”
“不,将士们心怀一片赤诚,心怀对国土山河的热爱,所以才豁出性命去守护身后的家园。若是他们知道,自己的付出不被尊重,岂非让他们寒心?”
“所以臣妾拼着让人误会,也要把这种不良的风气扼杀,若是臣妾说错了,请陛下责罚。”
一番话,听得这些文臣是目瞪口呆,这蹩脚的偷换概念,竟让他们觉得漏洞百出的同时,又无言以对,找不出反驳的言语。
一番话,听得那些武将热血澎/湃。大秦有重武轻文的风气,文臣靠一张嘴一支笔杆子就可以混得风生水起。武将豁出性命去拼还得不到理解和尊重,如今淇王妃为他们仗义执言,怎能不让他们感激涕零?
然而最头痛的还是新帝,本身他就还年轻,一直娇宠着长大,优渥的生长环境,让他多少有些不通人情世故。
他从皇婶这番话中,就只得出一个信息:那就是皇婶在胡说八道,偷换了概念还让所有人都听得出来。
只是,皇婶说错了吗?没错呀!皇婶句句都在为将士们说话啊!
要非论个是非对错,还真论不出来,毕竟要是责怪皇婶偷换概念,那就等于不认同皇婶为将士们说的那些话,那就是对将士们的付出之不尊重。
反观齐国公,错漏一抓一大把,不仅殿前失仪,而且还涉及到对淇王妃的不敬。
算了算了,别人错处不好拿,那就找好抓住把柄那个人吧。
于是,新帝严厉地开口:“齐国公,你就别插嘴了。”
有些人觉得淇王妃太高调,但实际上却不然——她可是忠良之后,亲王正妃,还有个位高权重的兄长。
她凭什么,要当众受小人的气,难道有权有势有地位的她,还要忍气吞声伏小做低么?
面对众人不约而同投来的种种目光,长孙焘偏头宠溺地看着自己的小妻子:“本王惯的。”
这下好了,谁还敢去招惹淇王妃?
那可是淇王惯的!
于是,满朝文武闭嘴了,刚刚被齐国公打断的事情,又可以继续进行。
新帝做了个手势,贴身太监便小跑到陆明瑜面前,接过那一枚虎符。
新帝将虎符放在手里端详,时过境迁,如今的虎符已经失去当年的效用,但他知道,父皇一直在找这个东西,没想到会以这种方式被呈上御前。
放下虎符,新帝问:“皇婶的身份,皇叔是否知晓?”
长孙焘道:“臣知晓,就在臣北上归雁城时知晓。”
新帝又扭头看向陆明邕:“淇王妃的身份,越国公可知晓?”
陆明邕答道:“臣知晓,比淇王稍早一些。”
新帝幽幽地笑了:“合着你们早就知晓了。”
顿了顿,新帝又道:“既然先帝已经为陆氏九族平反,那么朕也不再追问,淇王妃,如今你能认祖归宗,想必毅勇侯夫妇泉下有知,会为此感到高兴。”
话说一半后,那一小下停顿,可真是拿捏得恰到好处,有一种不信长孙焘和陆明邕这么晚才知晓的感觉。
要知道陆家没有平反前,陆家后人可都是十恶不赦的罪犯,若是淇王知而不报,是否说明他心怀鬼胎呢?
不过真正有实力的人,无需在意这种细节是否会对自己不利。
陆明瑜假装没有看出新帝的异常,磕了个头:“多谢陛下。”
新帝默了默,道:“皇婶怀着身子,起来吧!跪了这许久,来人,赐坐。”
陆明瑜谢恩落座后,她又道:“陛下,如今在归雁城配合刘孝杰将军驻守的十六,是荥阳王府世子,司马玄陌,也是臣妾的表兄。”
既然先帝在下罪己诏前曾有命令,如今纠结怎么忽然冒出一个荥阳王世子已无意义,因为那都是先帝在位时期的糊涂账了。
在知道陆明瑜的身份后大为震惊的新帝,听到这个消息后,内心并未掀起多大的波澜,他微微一笑,道:“风相,先帝将陆家九族之事交由你去办,荥阳王世子一事,你继续跟进。”
风先生恭敬地道:“臣遵旨。”
确认身份一事就此揭过,本来三言两语可以说清楚的,被齐国公这么一搅和,反而给了淇王府一个杀鸡儆猴的机会,让人看了好大一场笑话,以后谁还敢轻易招惹淇王府的人?
不过解决此事,这下也该办正事了。
第774章 论功行赏
新帝缓缓起身,提起衣摆拾阶而下,待走到陆明瑜和长孙焘面前,他当着文武众臣的面,深深向陆明瑜与长孙焘鞠了个躬。
长孙焘扶陆明瑜站起身,却听新帝诚挚地道:“扬州遭受灭顶之灾,紧接着边疆战火纷飞,西戎又举兵反叛,大秦正值风雨飘摇之际,朝廷因先帝之病手忙脚乱,等到接到北疆急报时已是许久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