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枷锁和盛筵之间(122)

作者:Monrina 阅读记录

不仅是后面的戏拍不了,前面已经拍好的片子,有男主演镜头的都废了。

现在是否重拍也没个定数。

开始有人走。

巫雨清在酒店睡饱后也撤了。

具体安排等通知,可通知什么时候下来呢?

制片、导演、资方一直在开会。

有消息称这电影还要继续拍,换男主。也有的说当初就是扯着男主演的大旗找的融资,现在老板肯定不会继续投钱。

巫雨清对第二种说法存疑,导演才是剧组最大的招商引资卖点。但这个卖点也不耽误她拎着行李箱先走一步。

片场里除了群演都是叫得上名字的演员,大家没工夫耗在这里干等。

回到京城,已是9月。天空阴沉,风里透着凉意。

巫雨清蜷缩在浴缸里,边泡澡边看纪录片。

她感觉自己已经不会演了。

明明开机前和往常一样仔细研究人物,写了分析,了解背景知识,拍戏的时候努力代入角色(她是体验派)。

但导演就是觉得她不对,不行,不够好。

国际知名导演的持续否定,让巫雨清失去了自信。在剧组的时候靠一口气硬撑,提醒自己不要松懈,别垮掉。

一回到家,这口气自动消散。

焦虑、灰心、沮丧、自责……无数负面情绪压着她。她感觉自己的脊梁都弯了两度。

浴室的混响音效让纪录片里的人声和背景音乐格外清晰。

随着片中的情况越来越严重,巫雨清的思绪不再专注于自身,她看了进去。

很久之后,屏幕黑下来,随着他的念声,一个个白色韩语名字出现,底下是字幕的中译名。

巫雨清直愣愣地看着。

导演说得对。

她就是错了,确实没有演出他要的效果。

她饰演的记者,内核里的善良与正义感,暗地里调查、拍摄、搜集资料,这些动作和人物个性不用在镜头前眉头紧锁,发现重要证据时深呼吸或咽口水。

导演说浮于表面,套路化。于是她就把这些小动作小表情都改了,然后导演又说这样太木。

巫雨清不能理解这句“太木”。

动作多是错,没动作也是错。

怎么变“灵”?这个“灵”该是什么样的表情、气质和神态?

巫雨清这段时间快琢磨疯了,已经钻了牛角尖。

没有所谓“灵”,要的是真。

那些有坚持、有追求、身体力行践行自己理念的人,是微暗的火。

燃烧的心在胸腔里,旁人能嗅到烟。

信念感不是倔强的表情,挺拔的身姿,明亮的眼睛。它更多闪现在疲惫的身躯上,寻常的话语里,向前的脚步中。

巫雨清从浴缸里站起,热水顺着身体往下淌。

这些感悟一定要记在人物分析文档里。

她抬手拿浴袍,然后看见浴巾架子上奇形怪状的毛巾。

谁叠的?家里的阿姨不可能……这不是青蛙吗?

她拿下来细看,没想到毛巾青蛙的身体塞着东西,还很重,掉出来摔在地板上。

她的拖鞋前躺着一块金条。

巫雨清抬头去看架子上另一只还维持着原样的毛巾青蛙。

宗政航翻看妻子的书。

她在读人物传记,因为要摘抄,阅读速度不算快。

巫雨清很少重读什么书,她喜欢一遍过,读、摘、记,一次性搞定。

《华盛顿邮报》宗政航读过这本书。

他知道巫雨清在片场演得不太好。虽然视频通话时她从没提过自己工作上的窘境,回家后也不聊可能要夭折的电影项目,只是埋头了解媒体人的一切。

第一人称自传极有感染力,宗政航不想看凯瑟琳的家庭主妇时期,打算重看五角大楼文件泄露的始末。该文件记录二战后美国政府对越政策的种种秘密,从根本上动摇了越战的合法性。

但目录只是简单地标了“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和页码,宗政航只好往后翻。

这时,他的妻子走进卧室,手里拿着两块金条。

巫雨清拿过宗政航的一只手,将金条放在他的掌心。

黄金没有在男人的手上多停留几秒,被随手放在一边。

“不喜欢么?”他问,把妻子拽坐到他的身边。

她没有回答,反问道:“包装盒是你叠的吗?”

宗政航确定他们此刻想到的是同一件事,笑起来。

“这都多少年了,你还记得。”巫雨清有点受不了,“我当时就随口一说。”

巫雨清侧着脸,宗政航埋在她的肩颈处。

在浴袍被彻底脱下前,她站起来:“你打断了我,得记个东西。”

然后想起手机放在的洗手台上,忘了拿过来。

担心再走回去会遗忘一些句子,干脆解锁了宗政航的手机,给自己的微信发送她脑海里饰演记者时需要注意的点。

巫雨清去浴室拿手机,发现中介给她发了几个视频,拍的是独栋房产的庭院和室内,给了详尽的数据和优缺点。

她坐在马桶盖上看完。

国内外有时差,中介总是晚上发东西,她在剧组的休息时间都快颠倒了,所以有空就回复。

回到床上,巫雨清措词写邮件。

宗政航听到她重看视频时公放的声音,没有一点要避着他的意思。

“看房子?”

“嗯。”笔记本的屏幕光在她的虹膜上照出高光,“表演有瓶颈了,音乐也该学些新东西,需要进修。”

说着就把头抬起来,“等我有空,今年肯定去不了。”

“看好学校了?”

“没,在哪儿买房就在哪儿上学,我选的城市都有很好的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