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重生后,恶毒长公主改嫁前夫哥哥(248)+番外

作者:一颗胖橘子 阅读记录

而当时景帝的亲生女儿中,她和姜予初都已经嫁人,只有姜幼薇已及笄且未许人家。

再加上姜幼薇并不得景帝宠爱,所以景帝毫不犹豫地就定了姜幼薇去西照国和亲。

而这一世,变成她和姜幼薇已成婚,姜予初未嫁人,论理和亲人选该是姜予初才是。

可一来贤妃娘娘和淳王殿下不会答应让姜予初去和亲,二来姜予初虽未嫁人,却已有了身孕。

比起二嫁公主,或许西照国更不能接受替别人养孩子。

前段时日宫中传来的消息,姜予初在凤藻宫动不动就悄悄将安胎药换成落胎药,多亏凤藻宫中有位懂医理的药婆,仅靠鼻子就能闻出安胎药和落胎药,才没让姜予初落胎的阴谋得逞。

可近来听说姜予初很是老实,每日老老实实地喝安胎药,再也不换药了,难不成也是听说了西照国的意图?

一个为了不去和亲,宁愿守着个瘫子不愿和离。

一个为了不去和亲,宁愿沦为笑柄,生下瘫子的孩子。

这样就让和亲人选变得扑朔迷离起来。

姜妧姎摸摸下巴,看来这里面也大有文章可做!

“真巧,竟在畅音阁碰到了妧姎。”身后婉妃娘娘的声音传来。

姜妧姎回头,“进宫来探望母后,夜太漫长,闲着无聊,便来畅音阁打发打发时间。妧姎见过婉妃娘娘。”

婉妃娘娘生得清冷,身上有种拒人千里之外的气息。

所以不是姜妧姎和婉妃娘娘装不熟,而是她们真不熟。

不过既然要结盟了,熟不熟有什么打紧,能不能互惠互利才是最实在的!

“婉妃娘娘用了什么方法让孙贵人自尽,还把罪名推到贤妃娘娘头上?”

台上歌舞升平,台下姜妧姎和婉妃娘娘并排坐着,姜妧姎眼睛直直地顶着舞台中央,红唇却半开半合,她压着声音小声问着婉妃娘娘。

婉妃娘娘也正襟危坐,纤细秀直的脖子扬着,听到姜妧姎的话,她清冷的脸上划过抹诧异,随后唇部微动。

“妧姎把本宫想得太高明了,不是本宫让孙贵人自尽的!”

什么?不是婉妃娘娘做得?

姜妧姎秀眉拢起,不是婉妃娘娘做得,难道是傅伯珩做得?

“本宫不过按妧姎信中的交代去孙贵人那暗示她,她借蛊毒争宠的事已东窗事发。”

“谁知本宫刚走到孙贵人住处,便看到有个小太监企图用白绫勒死孙贵人。”

“见本宫来了,那小太监便服毒自尽了。孙贵人清醒后,一个劲地要寻死觅活。”

“她说即便今日她不死,也活不长了!本宫不如不救她,让她被小太监勒死算了!”

第214章 私心

“那孙贵人指认贤妃娘娘……”姜妧姎一副欲说还休的模样。

如果孙贵人是被小太监勒死的,那就不是自尽?

为何楹风传回来的消息是孙贵人是自尽?

婉妃娘娘回道,“孙贵人自尽不是本宫做得,但指认贤妃的信是本宫写完,交由孙贵人誊抄的。”

果然

她就说不做点什么,不像婉妃娘娘的做派。

似乎猜到姜妧姎会问她为何这么做,婉妃娘娘继续说道,“那个企图勒死孙贵人的小太监是元妃凤藻宫的人。”

“什么?”姜妧姎瞪圆了眼睛。

怎么会是元妃娘娘?

元妃娘娘是老好人做派,历来在宫里谁也不得罪的。

婉妃娘娘讥笑道,“妧姎都看出不对劲了,本宫又如何看不出。以元妃的性子,膝下又没有一子半女的,她派人勒死孙贵人对她有什么好处?”

“但是元妃宫里现在住了有了身孕的三公主,那事情便不一样了!”

“元妃很少与人结怨,依本宫看,如今对她怨气最重的便是三公主。”

“三公主一直对百般阻挠她落胎的元妃心怀怨恨,贤妃为了帮女儿出气,就买通元妃宫中的小太监勒死如今最得宠的孙贵人,企图嫁祸元妃。”

“这么一理顺,是不是就说得通了?”婉妃信誓旦旦地说着。

“定是贤妃背后搞得鬼,嫁祸元妃。”婉妃下了结论。

姜妧姎心道,小太监是元妃宫中的人,确实对元妃不利。

但说贤妃为了帮姜予初出气便买通小太监谋害孙贵人,嫁祸元妃,也有些牵强。

毕竟这一切只是推测,没有实质性的证据。

到底是谁派小太监暗害孙贵人还没有定论。

但婉妃娘娘急不可耐地想将此事与贤妃扯上关系,也不能不说有她自己的私心。

站在婉妃娘娘和三皇兄的角度来看,现在能让三皇兄不失圣心,只有一条路,便是证明三皇兄在尧州大坝一事上是无辜的。

可有康宁安在,三皇兄就无辜不了!

即便尧州一事是康宁安瞒着三皇兄做下的,三皇兄用人失察也是事实!

既然无论怎样三皇兄都不可能全身而退,那不如换个思路!

让淳王和三皇兄一起失了圣心,甚至淳王犯下的罪过比三皇兄还要大就可以掩盖三皇兄的用人失察的过错。

所以只要把贤妃拉下水,淳王自然跑不掉。

不得不说婉妃娘娘这一招釜底抽薪使得巧妙!

姜妧姎正想着,婉妃继续说道,“本宫虽能推断出派人谋害孙贵人的是贤妃,却苦于没有证据。”

“若是没有证据,便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元妃获罪。本宫毕竟和元妃在宫中相处多年,早已情同姐妹,又如何能眼睁睁地看着她从一宫主位沦为阶下囚?”

“刚好妧姎给本宫的信中告知本宫孙贵人是对陛下用了蛊毒才重获盛宠的,本宫便想索性一不做二不休,不提小太监谋害元妃一事,直接把蛊毒的罪魁祸首推到贤妃头上,这样元妃便能全身而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