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蹙眉,即便方荷的反应比他预料的好很多,他却总觉得这混账的情绪不对劲。
他将要挣扎开的方荷锢在怀里,“果果,朕该给你的,能给你的,都会给你,也想早些给你,你应该知道朕对你的情意。”
“你若想执掌宫闱,将来这些事早晚要你来操心,朕遇到你的时候,她们就已经在了……这点是朕无法改变的。”
方荷抬头看他,露出个微笑来,“您说得对,是我还没适应自己的身份,臣妾定会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早些适应。”
为了啾啾,她也得做这半个老鸨,劝谏这位爷雨露均沾,盯着敬事房的彤史确保这位爷做三休二的均衡……
算了,这会子越想她就越烦躁,肚子也隐隐下坠,也许是大姨妈快来了,等大姨妈走了再慢慢调整吧。
她又推了推康熙,小声道:“皇上,臣妾有些不舒服,许是葵水将至,您还是回春晖堂吧,臣妾想自己待一会儿。”
康熙还是有些不放心,“朕陪你用过晚膳再回去。”
等开始用膳的时候,康熙仔细思忖,终于做了决定。
因为方荷的反应,他也不想对表妹太无情,好歹算是寻出了个两全之法。
“朕会令皇贵妃在畅春园养病,若是养好了身子,年前接她回宫也来得及,若是不好了……在澹宁居停灵便是了。”
畅春园与吉安所不同,也是圣驾居所,既不会叫人觉得皇贵妃身后事悲凉,也能让皇贵妃按自己的想法敲打佟家。
康熙仔细打量着方荷的神色,没见她有什么反应,主动伸手替她盛了碗热汤递过去。
“你觉得如何?”
方荷敷衍点点头,“万岁爷圣明,您的决定自然是好的。”
她不想谈论这个,干脆转移了话题,“我原来在江南的时候,听说您一开海禁,好些人都往沿海去呢,还听人说要去找好吃的。”
“有个山西府的行商,说他家里先辈前朝时候曾出过海,带回来三种堪比黄金的吃食,怎么没在宫里见过啊?”
她咂摸咂摸嘴儿,快来大姨妈的时候,真得特别想吃一口烤红薯。
康熙知道她在转移话题,顺着她的话笑问:“哦?那行商可说了这黄金粮的名字?回头朕叫人去找。”
嗯?方荷来了兴致。
她努力做出回忆模样,实际上是把自己记忆中的三样高产粮食,用这里的话形容出来。
“好像叫什么金薯、金蛋、金米。”
康熙失笑,“金薯听着还不错,金蛋……也是粮食?”
这听着也不像是能吃的样子啊。
“您可别觉得名字土……听那行商说,金蛋是地里长出来的宝贝,因为瓤如黄金,产量又大,口感软糯,当年还救了他家祖宗的命呢,要不我也不能记得这么清楚。”
她比划了一下土豆的模样,“圆滚滚的,表皮也是黄的,据说生了芽出来能毒死人,但这芽儿种下去,却能得到一连串的土……金蛋,您说神奇不神奇!”
康熙失笑,“你说的应该是湖广那边曾种过的地薯,吃死的人还不少,会让良田变荒田,不算什么稀罕物。”
方荷眼神蓦地亮了:“我听那行商说,他家祖宗在海外得到过绝对不会吃死人的法子,也可以轮作种植嘛,您能不能弄一些来京城?”
康熙意味深长看着方荷,如若真不会吃死人,产量又比普通粮食高,也不会让土地变差,这金蛋……地薯倒确实是个好东西。
但他心里却有点微妙的笃定,这法子,恐怕不是方荷从行商嘴里听来的。
他没急着回答,只问:“那金薯又是什么?”
“哦,这个好像是说,有白皮的,有红皮的,能吃的部分也是地里挖出来的……”方荷绞尽脑汁回忆着比划。
主要她也没见过地里的红薯长啥样,只能说自己知道的。
“但金薯的瓤儿也是金黄色的,用火烤了,香甜无比,据说还有糖心能流油,好吃到人舌头都能吞进去。”
越说越想念红薯,方荷忍不住咽了咽口水,尤其是到了冬天,要是能一遍烤火一边考地瓜,日子不知道多美哩!
康熙对各地进上来的折子大多记得很清楚,尤其跟民生有关的。
他思忖片刻,笑道:“这应该是福建一带的金苕,那东西在北方不好种活,而且吃多了容易胀气,口感好像也没你说的那么好吧?”
各地官员既然进折子上来,自然不会空口白牙地说,那金苕也曾送进宫里几筐,不管是水煮还是熬粥,都没有稻米口感好。
至于火烤……味道总不会变太多吧?
方荷心里直呼这些人暴殄天物,吃多了胀气,那不会轮着吃吗?
活人还能让尿憋死?
她鼓了鼓脸儿,继续说另一样,“金米才是最厉害的。”
她比划着玉米的模样,“只有这么大小一个,就能有几百粒种子,种下去,每颗种子都能再长出这么一个金米。”
“据说跟稻米一样好吃,简直就像天上掉馅儿饼一样,那行商的老祖宗才叫其金米。”
看起来,方荷似是说者无意,康熙这听者却上了心,最后一样他印象里倒是没有。
但他立刻反应过来,“若真是如此天赐之物,那行商的祖宗发现了,还能记载传于自家后人,也有法子避免中毒,为何没有在自家土地中,反倒还要后人到海岸那边去寻?”
还有人傻到会连老天爷真赏饭吃,都不要?
康熙觉得,要么这老祖宗是个天大的傻子,要么就是那‘行商’在方荷面前吹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