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穿越民国狸花猫,她赢麻了(94)+番外

作者:大Meow 阅读记录

重新挂牌营业的信孚交易所已关门谢客,但顶层的办公室里依然灯火通明,魏若来正埋头于一叠银行票据和汇率表中。

每周三晚上,他都会刻意加一会儿班,仔细研究那些浩瀚如烟海的数据,目的是设计一套巧妙且不易觉察的“资金搬运模式”。

要想在日军与信孚的日常监管下做“乾坤大挪移”,魏若来必须将地下党所需的资金流隐藏于大量正常交易、外币兑换和短期融资的海量数据中。为此,他构建了一个多层账户体系,用于逐步转移和洗白。

第一层:公开项目账户

这部分是给日军、外资财团、甚至国民政府都能看到的“表面交易”——

比如日军军需品融资、租界区基建项目、华商企业并购等等。

每笔项目都有明确的款项来往,记录在案,日军会计官和信孚内部监视者都能查阅到,确保“没问题”。

其中的费用流动大多真实无虚,唯有一小部分金额通过定期的“进货成本”或“手续费用”被人为抬高、或以“信用保证金”名义留在交易所后台,不立刻回流。

第二层:隐藏附加费用

在所有表面项目中,魏若来会暗中加上一些“附加条款”:

例如在一笔军用卡车采购订单里,他让供应商列出“检测费、陆路维修预付款、保险杂费”等,再加个浮动利率,累计会攒下一笔零散资金。

这些零散费用被打包成“B1子账户”“B2子账户”等等,放在信孚交易所的内部“临时保管”清单上。

军方只看见账面数字略大,却因项目繁杂,也不细究。

第三层:外币换汇与交叉套利

在交易所后台,魏若来借助不同的外币汇率波动,做所谓“日内短期套利”。

比如利用美元与英镑的交叉汇率,先买进英镑,再立刻抛售换成法郎或者港币。

此时往往有一次短暂的正向差价收益,累积下来也不少。

这部分差价表面上写作“交易所得”或“补贴佣金”,进入“B子账户”之列。

如此日军若想盘查,只会看到“兑换收益”;外资行则觉得正常汇差;不会意识到其中多出一笔私下盈余。

通过这三层账户,魏若来已经为地下党埋下“金线”。可要把钱真正转走,还需进一步“搬运”。

1937年的国际资金流动多以票据、汇票或金银现货方式进行。一旦数量庞大,难免引人注意。

魏若来因此设计了“壳公司+虚拟贸易”的双重掩护:

他先在香港或新加坡等地以代理身份注册几家“空壳公司”,名字选得中规中矩,如“兴华进出口商行”“远东物产有限公司”等。

对外宣称这些公司做“实业与外贸”生意,实际上没有真实厂房或产品,仅有纸面营业执照和一份电话号码。

接下来,他利用信孚交易所的便利,为这些壳公司拟定“订购单”“船运单”等文件。

例如“远东物产有限公司”向“信孚交易所”递交一笔“收购1000箱化工原料”的订单,付款来源就是上面提到的“B子账户”资金。

这笔原料其实根本不存在,或者只做极少量象征性采购。

日军监管者只会看到合规文件,记录进出账簿,却不会深入到海外查验。

壳公司再从香港、马来西亚、租界等多地银行领取到“货款”,此时已变成壳公司自有资金。

最终,这些钱由地下党的特工或安全渠道提取,进而流向抗日根据地、新四军补给线等。

形式上,这就是一单“合法”的跨国贸易:人家钱付了,货过境了,只不过货根本是走马观花。

在做这些复杂操作时,魏若来还要时刻关注交易所的行情变化和各路监视者的动向,因此他采用了“实时调度”的方法。

另外,资金流动要化整为零,不能一次性把钱流向壳公司,而是分成多笔,每笔金额都在“可疑阈值”以下,例如5000美元、8000美元等。

不同子账户分时段分地点转账,这样一来,即使有人想追查,也只见零零碎碎的跨币种换汇记录,被各类“手续费”与“汇差收益”裹挟,很难拼凑出全貌。

信孚交易所里也并非人人都拥护日军,部分后台职员或与魏若来有“革命友情”,或受过他的人情,不愿多管闲事;还有些只是冲着佣金好处来办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每当日军会计官或上级巡查,魏若来就能事先得到风声,将关键账本或票据暂时改写,以保安全。

信孚交易所作为当时罕有的外资控制的证券交易所,被各大势力觊觎,盯着它的人数不胜数。

然而这些人都不敢与日方硬碰硬,松岛控盘下的信孚交易所,反而成了权利“真空地带”。

即便其他股东或是当权政府有所怀疑,外部调查也是举步维艰。

对于地下党而言,这是最好的保护伞:日本人控制着大局,反而使局部查账变得碎片化。

这套体系像是呼吸的血管,只要持续运转,就可以为前线和隐秘战线送去源源不断的物资补给和军费。

当然仅仅有资金来源还是不够的,他还需要流通渠道,交通员等等。希望李叔的团队建设工作能够在短期内有所突破。

当然,为了稳住松岛,魏若来也不得不认真给“日军”那部分大笔资金做出高收益的财务报告。

他会拿出实际案例——比如通过“英镑/美元”跨市套利,赚到“10万美金”的浮盈,再让松岛看到账面净盈利。

日军那边见到确实有利可图,也就不会急于插手具体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