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岛的贵公子哥儿人设过于深入人心,以至于连冈本都小觑了他,没想到他竟然一个人做了个天大的局,滴水不漏,面面俱到,委实了不起!
“想不到真正的世家子弟,也有真正的精英啊!”冈本当时在电话里跟早川是这么说的,毫不掩饰内心的赞誉。
冈本的赞誉让早川非常难堪,要不是彼此之间泾渭分明的立场,冈本那老头就要一脚踢开自己,转而捧松岛了!
可惜,松岛身后已经有人了。
早川知道自己只能忍着。他每日安静地誊抄文件、传送电文,偶尔被征召去跟随军官们出席机密会议。
表面上,他保持着良好的风度,松弛感很强,这让他看起来似乎并不抗拒这份低调机械的工作。
驻华大本营戒备森严,岗哨林立,连内部也弥漫着警惕的气息。
会议室里时常传出日军高层的争吵和叹息,似乎对远在东京的决策感到焦灼。各方情报像蛛网般汇聚这里,又不断散发到城市的各个角落。
早川坐在角落里,眼前文件翻过一页又一页,耳畔偶尔飘来只言片语,他感到有种无法言说的悲凉,内心充满了惶恐不安,生怕自己被落下了,再没有机会出现在即将到来的战场上。
与此同时,另一位主宰着情报和经济命脉的人物,松岛辉一郎,却正意气风发地在上海各处奔走。
他接手了早川原本负责的全部工作,实现了从军事、经济到情报一把抓的梦想。
如今的松岛可谓是红得发紫,热得烫手,成为日军驻华当仁不让的“头牌”。
上海的租界金融网络错综复杂,那些嗅觉灵敏的本地商贾、外资银行、走私贩、黑市商人都在寻求机会在战前大捞一笔;
而他要做的是将这浑浊的水域变得更可控,并为日军的下一步动作提供源源不断的“银弹”支持。
对信孚交易所的价值,松岛已经有了新的认识。他不得不钦佩早川在经济领域的感知是超前的。
几个月前平平无奇的交易所,随着备战工作的推进,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
首先,这是一个极好的情报来源,通过资金走向可以预测主力出逃的时间、规模以及方向,透过现金流看军事和政治,往往八九不离十;
其次,信孚的大客户主要来自于境外,这是一个国际资本云集的池子,这意味着强大的整合潜力和高避险作用;
最后,这里也是东亚经贸一体化战略的重要融资渠道。当初,早川不顾一切地想把信孚控制在自己手里的原因,松岛明白了。
深思熟虑后,他决定引入一位独立经济专家顾问——魏若来,将他派遣到信孚交易所工作。
魏若来之前原本就是信孚的高级顾问,他精明、冷静,又胆大心细。虽说身份颇受争议,但在交易所和银行圈子里,他却享有相当的威望。
关于他的过往,有人传言他在英美财团中有暗线,也有人说他与军方暗通款曲;
但不管怎样,松岛并不在意,他只看中魏若来在金融盘子上的手段,以及能将交易所盘活为日军前线融资工具的可能性。
“让他回去担任高级顾问。”松岛对手下言简意赅,“我需要在最短时间内看到改革成效,也需要有人敢出手打破行规,让这市场随我意志而转。”
就这样,魏若来在传闻四起的压力下,再度踏进了信孚证券交易所的大门。从内部到外部,一场大刀阔斧的革新行动就此展开。
新规新策接连出台,交易所从原本配合本地财团和小股民买卖股票的功能,被重新定位成“在华融资平台”。
或许是来自日方高层的压力,也或许是魏若来本人对时局的精准洞悉,所有的经营规则、手续费率以及准入门槛都被重新设计。
很多老股东,甚至包括与交易所长期合作的几家老牌洋行,都开始密切关注这位新任高级顾问的一举一动。
在人们眼里,魏若来的出手正如诸神黄昏前的混沌之力:或许能带来新秩序,却也可能吞没原本的平衡。
松岛对此颇为赞赏:“不破不立,你做得很好。我们要弯道超车,快速出成果;
我们可没时间陪着那群老家伙们玩过家家。他们要不把钱给我,要不把枪给我,两个方案都不执行的,只能把命留下了。”
在松岛的鼎力支持下,加上信孚的人也怂,之前那阵子被早川搞得鸡飞狗跳,魂飞魄散;现在老实了,说让干嘛就干嘛,再也没有反对的声音了。
第63章 夏禾之死
梅雨季的上海,烟雨蒙蒙,黄浦江水面氤氲着潮湿的雾气。
宪兵队大楼的灯火通明,照亮了夜色中那片阴冷与森严。
松岛辉一郎站在二楼的长廊上,背靠墙壁,神色凝重地听藤原重光最后的叮嘱。
藤原语气罕见的沉缓,一如他往常在学术沙龙上讲述国际局势时般冷静,但却透着难以言表的悲凉:
“辉一郎,我想请你帮我个忙……把夏禾送离这里,去南洋去。最好永远别再回来。”
松岛微微垂眸,看不清眼底情绪。“是的,我会安排。”松岛顿了一顿,谨慎问,“您确定……此生都不想见他了吗?”
藤原微不可见地叹了口气:“虽然我只是他的忠实粉丝,但是恐怕那些人不会放过这个攻击的机会,所以,他留在这里,被抓是早晚的事儿。”
他似乎还想再说些什么,却最终只化作一声苦涩的笑:“可惜了,以后听不到那么美的昆曲了。”
至此,他都只字未提夏禾参与刺杀自己的事情,显然根本未放在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