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段拥挤的上山路不再漫长,顾珩由衷的希望再长一点,奈何路有尽头。
庙宇前面供奉弥勒佛,背面才是观世音菩萨,顾珩去买了香,两个人并肩在菩萨像前燃香敬拜。
旁边一名孩童拍手笑,“新人拜天地了唔唔”
孩童被妇人捂嘴,妇人朝顾珩赔礼道歉,顾珩插上香,从袖中掏出一包点心给孩童,飞快道:“借你吉言。”
孩童弯眸笑,妇人完全呆住了,直到顾珩和孟跃远去。
孟跃并未将这插曲放心上,她目光在香客之间来往,除却成双成对的年轻男女,还有很多老幼,其中不乏富户豪绅,如过江之鲫。
她记得往年庙里没有这么多香客,真正人多的时候,是大年初一和十五烧香,现下年前,这也太夸张了。
况且,灵缘寺并非万福寺那种大寺。灵缘寺尚且如此,万福寺又是何等风景。
顾珩拉着孟跃把菩萨们都拜了拜,后殿院中有一颗千年榕树,顾珩添了大笔香油钱,想与孟跃挂祈愿带。
孟跃看了一眼,红带下方的木牌上写着:永结同心,岁岁朝朝。
人来人往,喧嚣如潮,顾珩的眼睛那么亮,如星如辰,盛满了期待。
孟跃总是难以拒绝他,往后如何不可知,至少现下,她是希望顾珩开心的。
大抵在江南养伤时,那把剑刺进顾珩的胸膛,孟跃就很难再维持铁石心肠的假象了。
纵使她知道他们很快会分别。
今朝事今朝乐。
两人相望,捧着祈愿带许下愿望,一起将红带抛下榕树,用力之大,祈愿带高高飞起,在顾珩紧张而期待的目光下,稳稳挂在树梢。
他笑若春花,眸含春水,周遭一切成了他的点缀。
孟跃也展了眉眼,尽管被面具挡住大半张脸,可是唇角飞扬,泄露了柔情。
顾珩十分开心,缠着孟跃在庙里用了斋饭,送斋饭的小沙弥十四五岁,孟跃多瞧了他一眼。
顾珩疑惑:“怎么了?”
孟跃摇摇头,午后两人下山,孟跃遥望远方,山间工人如蚁,隐约可见庙宇雏形。
“京里要修庙了?”
顾珩颔首,“应百姓之需。”
孟跃压下不表,回皇子府时,孟跃借口买物件儿,马车绕城晃了一圈,顾珩觉出不对,“跃跃?”
孟跃放下车帘:“今日在灵缘寺给咱们送斋饭的小沙弥,之前是乞儿。”
孟跃曾经还令那名乞儿探过消息,一转眼,对方竟然皈依佛门。
顾珩也觉出几分猫腻,京里是天子脚下,相比其他地方,京里的慈幼堂还算完善,收养孤儿和残缺儿,给口饭吃,不叫饿死。
街上很多乞儿都是大孩子,或是青壮,他们不愿受堂里约束,与衙役也有一分面子情,有大人物巡街时,这些乞儿都会回自己据点,不叫衙役难做。
乞儿平日乞讨或做些眼线的活,挣几顿荤腥,日子还算凑合,乐得自由。
冷不丁有乞儿出家做了沙弥,倒叫人意外。
而他们一路行来,街上乞儿也少了一部分,孟跃前几年好在京中溜达,与乞儿们也有来往,所以分辨出来。
“我派人去查查。”顾珩道。
孟跃劝阻了,“年关事情多,御史台盯得紧,眼下歇歇,等年后再说。”
顾珩一想是这个理儿,顺势握住孟跃的手:“跃跃说的都对,我听跃跃的。”直到马车行至皇子府跟前,顾珩才恋恋不舍松开孟跃的手。
之后几日,孟跃趁顾珩出府时,悄悄离府。
往年她都没给顾珩准备年礼,今岁两人在一道,还不准备年礼就说不过去了。
第61章
大年三十那一天,十六皇子进宫参加宫宴,他一走,喜庆的皇子府好像都冷清了。
红蓼张罗了一桌席面,在暖厅里掌了八盏灯,将整个厅堂映的亮堂。
孟跃将窗户支高一些,厅内又是灯盏又是炭盆,她真怕氧气不足,晕过去。
红蓼请孟跃上座,为孟跃满上温酒,她在孟跃手边落座,捧起一杯酒敬孟跃,却是未语泪先流。
天大地大,家人团聚时节,她们却只有彼此。
红蓼仰头将酒饮尽,抹去泪道:“姐姐,我是太开心了,我从没想过有一日还能与你同坐,我……”
她鼻翼翕动,嘴唇颤抖,说不下去了。
孟跃拍拍她的肩,没有拆穿红蓼,红蓼只是十几岁的姑娘,纵使家人不善,可是在这样的日子,独身一人,难免触景生情。
孟跃夹了一块糖醋小排吃着,少顷吐出骨头,又饮了一杯温酒。
她特意蒸馏过酒水,是以温酒入口辛辣,像刀子一样剐刺着口腔喉咙,可是没多久,一股热意从体内渗出,迅速蔓延四肢百骸。
“红蓼,你有没有见过菜籽?”
红蓼吃着鸡翅愣了愣,将食物咽下才点头:“我以前听人说,人就是菜籽命,老天让你好就好,老天不让你好就不好。”
她看着孟跃,忍不住笑了一下,“老天对我还是很好的,宫里那样残酷的地方,我遇见了姐姐和十六殿下。”
孟跃也跟着笑笑,方才的一杯酒太急,她大约是有些醉了,忘了自己身在何处,呢喃道:“红蓼,路是人走出来的,不要当菜籽,不要把你的命运交付他人。”
“姐姐?”
孟跃又饮了一杯酒,面色如常,仿佛一杯酒如清水,她起身打开屋门,冷风吹了她满脸,带来阵阵眩晕。
她看着巍峨的宫城,她晓得太和殿内灯火通明,贵人满座,丝竹不绝。
她曾经也在太和殿中,与那座皇城那样近,却又那样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