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第一反应便是不可能,接着就质疑这则谣言的目的,还有人痛骂传谣的人不负责任,啥话都敢说,拿百姓当傻子,几千年来,就没听说哪里的麦子能收成这么高!
当然,也有好奇忍不住去湖田村打探的,这一打探不要紧,当即震惊狂喜的差点没疯了。
一传十,十传百,渐渐的人们开始往湖田村聚集。
朝廷也终于得到了消息,看到孙钰呈上来的折子时,内阁除了孙尚书和陆首辅,都直呼不可能。
但证据摆在眼前,新打的麦子颗粒饱满,一看就知道收成不错,还有那一组组的数据,写的十分详尽,再加上这事是孙家出面,由不得人不信。
更何况,孙钰敢在京城为弟子造势,孙尚书也老神在在的说了,地里的麦子还没收割完,谁若不信,只管派人去亲自验证便是。
其他三位阁老心里已经信了大半,却还是带着人去验证了。
毕竟这事太匪夷所思了。
同去的还有听到风声的某些朝臣,有的是真心好奇,跟着去见证奇迹,有的则是打着小算盘,想要从中分一杯羹。
像是周阁老,就在算计着怎么把这功劳给太子,有此等功劳,太子之位便牢不可破了。
可惜,这回,谁的算计都要落空了。
不止孙家态度强势,维护许怀义的利益,陆首辅也立场明确的站在许怀义这边,大张旗鼓的为他请功。
还有江先生,言辞更直白的告知众人,麦子之所以能高产,皆是许怀义的功劳,跟其他人无关。
他这话一出,可算是绝了其他人想占便宜的路了。
当然,也相当的得罪人。
不过,经此三方人共同相护,属于许怀义的功劳,成功守住,他的声望,也再次往上窜了一大波,达到了几乎高不可攀的地度。
从发明水写布,到抗击倭寇大捷,再到如今的粮食高产量,一件件,一桩桩,无不轰动天下,也无不对百姓有极大的影响力。
封爵,终于无可抵挡了。
第529章 靖宁伯
封爵的圣旨来的比许怀义预估的时间要快了不少。
他原以为,即便有孙尚书和江先生为他说话,内阁其他人也得为难些日子,还有满朝文武大臣,嫉妒眼红是天性,咋可能顺顺当当的看着他封爵呢?
肯定是要使绊子拦一拦的。
可谁曾想,建兴帝这次下圣旨下的很是痛快,哪怕有朝臣再三建议要慎重其事,也没能挡住,颇有些一意孤行的味道。
这番做派,就让很多人看不懂了,背地里少不得要猜测揣摩一二。
毕竟之前建兴帝对许怀义并不是多看重啊!
哪怕许怀义是抗倭英雄,立有大功,但回京路上一再被刺杀时,建兴帝不都装聋作哑、无动于衷吗?
后来让刑部和大理寺查办,那也是因为平远伯府做事太过分,踩了宫里得底线,这才惹的建兴帝动怒,给许怀义讨公道是其次,主要的还是维护皇家威严不容挑衅。
再后来,平远伯府垮了,可那也是因为糟了天谴,并非建兴帝干的,他顶多给了许怀义一点补偿罢了。
听说许怀义进了羽林卫后,也没有直接到御前,这种种行为表现,无不表明,建兴帝对待许怀义的态度很一般。
许怀义绝对称不上是宠臣。
可偏偏这次,建兴帝赐爵赐的大方,难道是因为比起军功,更看重臣子在农事上的成就?
这无疑是个信号!
当然,也有人暗自琢磨,觉得建兴帝这么痛快,完全是形势所迫,谁叫眼下民心不稳呢,许怀义的功劳来的恰大好处,他自是要拿来做文章的。
赏赐许怀义,就是收拢民心的手段罢了。
再者,能在他的统御下,种出高产粮食种子,也是他的功绩,将来史书上,少不了他这一笔。
还有更阴暗的猜测,觉得建兴帝这么做,是在打太子的脸,之前,许怀义献计,帮太子调和了跟商户之间的矛盾,还筹集了足够的粮草,太子不但没厚赏,甚至无耻的夺了大半功劳给自己刷声望,相较之下,建兴帝就显得厚道公正多了。
可以说,一道圣旨搅合的朝堂暗潮汹涌。
这些事儿,许怀义都不关心,他只在意自己付出了,就必须要有相应的回报,不然以后谁还愿意报效朝廷?
他的初衷,的确不是为了爵位,而是不忍百姓们因为粮食短缺挨饿受苦,但建兴帝若没点表示,也会叫他寒心。
好在,皆大欢喜。
圣旨大张旗鼓送到顾家时,非常高调,一路吹吹打打,引得全城百姓们争相围观,听说这是要给许怀义封爵的旨意,人群里跟炸了锅一样。
什么声音都有!
质疑的,惊讶的,震撼的,泛酸的,不过大多还是正面的,因为许怀义种出高产小麦的壮举已经传遍了整个京城,就冲这七八百斤的亩产量,给个爵位太应该了,这可是利国利民的好事儿。
粮食翻了一倍多,能养活多少百姓?这份功劳,足以名垂青史。
更何况,人家许怀义还是抗击倭寇的大英雄,去年研究的水写布,更是解决了寒门学子读书成本高的问题,让更多贫苦人家的孩子有了上学的机会,此等有意义的事儿,也堪称大功一件。
如此多令人震撼铭记的功劳,封爵那是名至实归,应当应分啊。
顾家门前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端的是热闹。
这些场面活儿,倒不是顾家的意思,而是朝廷特意安排的手笔,目的嘛,也很简单,无非就是让天下人看到皇室对有功之臣的奖赏,稳定和收拢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