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开着房车,去古代逃荒种田吧(60)

作者:东木禾 阅读记录

“滚……”

“嘿嘿嘿……”

离着要走的日子还有两天的时候,许怀义大清早起来,背上筐子上山了,说是想看看山里还有啥能吃的东西不,反正闲着也是闲着,有枣没枣打一竿子呗。

顾小鱼要跟着去帮忙,被他以拖后腿为由拒绝了。

顾欢喜没拦着,猜测他大概是想找个由头,再从房车里往外拿些吃的,比如核桃和大枣,还有生栗子,车里可堆着不少存货。

许怀义走后,她继续在家准备能御寒的衣服,房车里,有好几件羽绒服,也有军大衣,但都没法拿出来正大光明的穿,只能拆了,重新改头换面。

她还拆了一床蚕丝被,取出里头的丝绵,给阿鲤和顾小鱼各做了身棉衣棉裤,厚墩墩的,过冬足够暖和了。

另外,挡风帽子和防水靴子也得准备上,所以,这些天,许怀义忙,她也没闲着,避开顾小鱼,一直在拆拆补补,倒也真叫她折腾出来了。

她和许怀义的装备很齐全,只少了俩孩子的,于是,拆了两双旧的皮毛一体的雪地靴,还有那种粗笨的毛毡靴子,硬是让她给顾小鱼缝出两双鞋,还有个皮帽子,闺女暂时不用穿鞋,只给她弄了个可可爱爱的帽子,还有个斗篷。

好看不好看的在其次,关键是实用,冬天穿上不遭罪了。

她做针线活儿时,顾小鱼就负责照看阿鲤,阿鲤如今一天至少有一半时间是在睡觉,但只要醒着,一双大眼睛就骨碌骨碌的追着顾小鱼看。

顾小鱼也极有耐心,俩人语言不通,却能和谐的玩到一块儿去。

等阿鲤睡觉的时候,顾小鱼就看书,书是顾欢喜亲手抄写的,前世,她自学毛笔字时,每天写几张纸,太差的就扔了,工整些的都留了下来,一来做个纪念,二来也能跟后面写的比照一下,看看自己有无进补。

而练字的书,她选的是流传最广的那几本古代蒙学教材,比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这三本书并称为三大国学启蒙读物,合称“三百千”,比较浅显易懂,像《三字经》,内容包括了传统文化的文学、历史、哲学、天文地理、人伦义理、忠孝节义等等,基于历史原因,里面难免含有一些精神糟粕,但其独特的思想价值和文化魅力仍然被世人所公认,被奉为经典、不断流传。

另外,还有《弟子规》和《幼学琼林》、《增广贤文》、《古文观止》、《千家诗》等。

第53章 山里找到吃的二更

她当时之所以选这几本书,一来是喜欢古经典文化,二来,则是为孩子,想着以后孩子出生了,她可以当成睡前故事来教她。

不成想,现在闺女还没用上,倒是方便顾小鱼了。

她练字抄写的书,字迹可想而知,自然是生嫩的,但一笔一画,都很规整清晰,并不耽误看,顾小鱼收到时,只看了几眼,就惊呆了。

顾欢喜对此早有对策,她并没有把所有的书都一股脑的拿出来,三百千,顾小鱼早就耳熟能详了,所以她给他的是《弟子规》和《幼学琼林》。

在她看来,这两本书,比《论语》更适合他读。

《弟子规》的内容原也是从论语中截取的一部分,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撰而成的。其主旨是教育孩子们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包括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学文七个部分,前六项属于德育修养,后一项属于智育修养,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特别讲求家庭教育与生活教育的践行,可以说是教育子弟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童蒙养正读物。

至于《幼学琼林》,全书都是用对偶句写成,容易诵读,便于记忆,而且内容广博、包罗万象,被称为古代的百科全书。

世人称“读了《增广》会说话,读了《幼学》会读书”,可见其地位的重要性,书中记录了许多成语典故及其出处,囊括了天文地理、典章制度、风俗礼仪、鸟兽花木、朝廷文武、饮食器用、宫室珍宝、文事科第、释道鬼神等诸多方面的内容。

而且,书中的一些警句、格言,即便是到了后世依然传诵不绝。

“这两本书,是我跟着你外祖父在外游历时抄写的,这本《弟子规》是一位名讳为李毓秀的秀才所作,《幼学琼林》则是一位名讳为程登吉的先生所写。”

顾小鱼在记忆里搜索着这俩个名字,却没有一点印象。

顾欢喜解释道,“俩位先生都避居山野,才华并没显露于人前,所以,哪怕写出这样的书籍,也不被世人所知。”

“那他们现在?”

“都不在了。”

闻言,顾小鱼不由觉得遗憾,“太可惜了,这两位先生大才,若是能出仕,必能做出一番成就……”

顾欢喜淡淡的道,“能著书育人,未必就能当一个好官,俩位先生虽去了,但他留下的书,若能传播开来,惠及诸多学子,那他们的成就可比为官、造福一方百姓有意义多了。。”

顾小鱼琢磨了一下,赞同的点点头。

自此后,他看书就尤为投入认真,遇到不懂的,就请教顾欢喜,顾欢喜自然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体会了一把当老师的乐趣。

当然,主要是学生聪明,举一反三,她才教的有成就感,若是遇上个不开窍的,怕是就得上演鸡飞狗跳了。

中午,许怀义才回来了,神情看起来很是激动的样子,却忍着没说,直到吃完饭,他才拽着顾欢喜的手道,“媳妇儿,我跟你说,我在山里找到吃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