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快穿年代:女配觉醒了(97)

作者:不要忆往昔 阅读记录

赵建华笑了一下,顿时觉得眼睛刺痛,“嘶!姐,我眼睛疼。”

他的眼睛已经肿到承受不起一点小动作的程度了。

宁安先开火把鸡蛋煮上,又用凉水打湿了一块毛巾递给他,“先敷一下。”

赵建华把毛巾盖在眼睛上,喟叹一声:“舒服多了。”

宁安问他:“你这是梦见了悲惨的前世,吓哭了?”

“嗯。我哭的停不下来。”

他站在宁安面前,个子比她高半头,却依然像个乖乖的小朋友,问什么答什么。

宁安:“……你还挺实诚。”

“嘿嘿,你是我姐嘛,我跟你当然要实话实说了。”

宁安笑道:“我跟你说,梦里的事情,不管真假,和我们的现实都没关系。咱们现在日子过得好好的,以后努力过得更好,那就行了。”

“姐,你也梦到了吗?”

赵建华声音带着忐忑,到底还是把这个问题问了出来。

“没有。我没梦到。但是,我那天早上醒来,突然有了一种预感,我觉得我要是继续和以前一样,人生就会很惨。所以我就变了。我不再像以前那样事事为别人考虑了,我什么事都先想着我自己。”

赵建华把毛巾从脸上拿下来,眼睛已经能睁开一条比较大的缝了。他认真的看着宁安,说道:“姐,你这么做就对了。你凡事先想你自己,你过好了,我就高兴了。”

他松了一口气,心情顿时好了很多。

三姐没有梦到前世,不必背负前世的苦难活着,这真的太好了。

宁安抬手揉了揉他的脑袋,笑道:“知道了。”

第63章

精致利己女主的对照组(23)

原主死在了1972年的夏天,暴雨多发的季节。

不过赵建兰还好好的活着呢,因为她根本就没去抢修堤坝。

小桔子说:“她那也不能叫‘好好的’活着吧,顶多叫活着。”

下了乡的赵建兰没钱、没物资、没有劳动能力,连最基本的生活用品都不齐全,说起来是很惨,但其实,和她差不多境况的知青也有不少,和她条件最接近的,也就比她多床被子。

大家磕磕绊绊,都慢慢适应了。这批下乡的知青,大部分还都是热血上头的情况,带着响应领袖号召建设大好河山的雄心壮志,是有克服困难的决心和毅力,并且具备互帮互助精神的。

这群知青里,最小的只有15岁,小学毕业,自己主动报名下乡,和她18岁的姑姑一起来的。还有一家兄弟姐妹5个,有四个都来了,只留了最小的一个在城里。

赵建兰刚下乡的时候,得到了很多帮助。那是1月份,正是天气阴冷的时候,看她没有被子,有位女知青就主动邀请她睡一个被窝。

但是第二天,这位女知青就放下了助人情结,因为赵建兰抢被子,害的这位女知青一夜没怎么睡,扯又扯不过来,叫醒她把被子让回一点,赵建兰还发脾气,第二天更是阴阳怪气,说什么“我今天晚上可不敢和你睡一起了,用你点被子,一夜叫醒我好几次,不愿意跟我一起睡你早说啊,别拿我挣好名声”。

差点把那位女知青气死。

接下来又轮转了几天,她把一起插队的女知青得罪了一个遍。

没人肯帮她了,赵建兰只好把自己带来的所有衣服全都盖在身上睡觉,第二天早上起来吸溜着鼻子喷嚏连连,可怜巴巴的看着大家。

女知青们怕自己会忍不住心软,全都垂下眼不去看她。都是年纪轻轻没经历过什么事的年轻姑娘,最小的才15,最大的也不过19岁,心狠不到哪儿去。

赵建兰惹人烦的地方还不仅仅是被子的问题,知青点轮流做饭,大家都要参与。有的人不太会做,但是人家认真学习,很快也就能上手了。毕竟也就是煮个粥、捏个窝头、切点咸菜条的事,不算难学。

但是,赵建兰不会做,也不肯学,还净挑刺。天天抱怨饭难吃。

这谁能受得了?

下乡半个月,赵建兰就成了孤家寡人。

知青们跟她说:“既然你看不上我们做的饭,也不愿意参与我们的轮流分工,那你就单独开火吧。别跟我们伙着吃了。”

“不吃就不吃,谁稀罕。”

宁安和小桔子看到她这个反应的时候,觉得这人是真的看不清形势,都到生产队了,还敢这么嚣张!真以为普天之下皆她妈啊?

宁安说:“她可能还以为自己有家庭可以依靠,以为家里人会给她寄被子、寄钱寄票寄东西呢,所以才敢这么硬气!”

小桔子表示赞同:“被偏爱的有恃无恐,哪怕父母坚持把她送下乡了,她也觉得父母不会真的放弃她。”

它拦截的信中,赵建兰理直气壮的让于晓红每个月给她寄10块钱,给她寄点心,还要给她淘换一些全国粮票,她还说,多给她寄点东西,之前的事情她就不计较了。

这封信看得橘猫大人脑袋上都冒出问号了。

不过,这种局面并没有持续太久,赵建兰终究是个“识时务”的人。

随着写回家的信如石沉大海,赵建兰心里的不安渐渐扩大,她的气焰也逐渐削弱。

终于,下乡一个月后,赵建兰崩溃了,在知青点哇哇大哭,并且跟众人卖惨,说她被家里人抛弃了。

“我以前做的不对,是因为我是被家里人赶出来的,他们连床被子都没有给我,我心里难受,所以才说话不好听的。我跟大家道歉,求你们原谅我。”

年轻人,心软,原谅并重新接纳了她。

赵建兰开始去适应这个新环境,但是,特别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