躲在屋里的赵建国:“……”
被抽的抱头乱窜的赵建兰:“……”
买完烧饼回来的赵建华:“……”
赵建华贴着墙根溜到堂屋门口,小心翼翼的躲避着打人的三姐和挨打的二姐,对着宁安喊道:“三姐,吃烧饼啊,咱俩一人一个。”
宁安把破衣服丢在赵建兰脑袋上,伸手接过烧饼咬了一口,咸酥可口,味道不错。
赵建兰好不容易把罩住脑袋的衣服拿下来,看宁安没事人一样和赵建华站在门口吃烧饼,还像看猴戏一样看着她,气的失去理智,挥舞着衣服又冲了过来,想给宁安也来几下。
宁安一边吃着烧饼一边抬起了脚,直接把她踹倒在地,挑衅道:“你起来呀,再来呀!我这次没发挥好,下次能把你踹到南墙根去。”
赵建兰:“……”
赵建华默默地退到了堂屋里,坐在灶膛边,问道:“三姐,我煮点粥,你喝几碗?”
宁安看了他一眼,说道:“你少自作主张,今天不轮到你做饭。”
赵建华:“大哥肯定不会做的,咱俩不能饿着呀,我就做咱俩的,不给他们做。”
宁安:“……我喝一碗就行了。”
“哎。”
赵建华脆生生的答应着。
小桔子说道:“原主这个弟弟还是可以的,不算差。”
宁安:“毕竟是原主一手带大的崽。性格上多多少少是随了她一点的。”
小桔子:“剧情里,原主下乡之后,只有他给原主写了好几次信,三年多,前前后后寄了二十几块钱,是他省下的饭钱,后来原主死了,家里人都各忙各的,也是他长途跋涉去了原主下乡的地方,给她上坟,送她最后一程。”
宁安:“再苦的人生里,也总会有一点温暖的地方。”
原主的记忆里,她干活的时候,这个弟弟也能给她搭把手。
赵大志和于晓红让原主替赵建兰下乡,赵建华到处跑着去找赵建兰,只是没有找到。后来,他自立了以后,和整个赵家的关系都一般。
宁安瞥了一眼赵建兰,见她怂的要命,坐在地上一直没起来,还直往后退,就没再理她,直接回到堂屋,坐在饭桌前等饭。
煮一锅玉米粥挺快的,赵建华很快就盛好端上了桌。
宁安看了一眼,这孩子倒是舍得下本,这粥稠的都能立住筷子了。
“小四,你这不叫粥,叫玉米糁饭。”
赵建华强行挽尊:“……我怕你吃不饱啊,所以多放了点玉米面。”
宁安又拿了一个碗,拨出半碗推给赵建华,“你多吃点吧,我有半碗就够了。”
俗话说,半大小子,吃穷老子,有多少都不够他吃,赵建华一点不嫌弃,吃完自己那一碗,几口又把宁安那半碗扒拉完了。
吃完了一抹嘴,习惯性放下碗筷就想跑。宁安喊住他,“把锅碗刷了。你不刷,还等着我刷?”
赵建华:“……”
忘了,他三姐已经不是以前的他三姐了。
他学着原主以前的样子,用搪瓷盆打了水,先把碗筷刷了,又把水倒进锅里,把锅刷了。然后再重复一次这个过程。
刷锅水倒在泔水筲里,等到差不多满了,就把它拎到下水道池那儿去倒掉。这个活还有个专有名词,叫“倒筲”。在他们津市,水桶不叫水桶,叫水筲。
就好像自来水没有通到家家户户,下水道也没有,污水只能倒进附近的下水道池。
赵建华看着半筲泔水,想了想,还是决定去把它倒掉。
他们这儿的下水道池,是那种高出地面四五十厘米的水泥池子,这种池子,倒筲时比较费劲,不如那种沉到地面下的池子方便,而且还容易弄脏衣服弄湿鞋,半筲他都艰难,万一积满了,他自己就干不了了。
以前倒筲这事是他和三姐一起干,俩人抬着去倒。但是今天,三姐罢工了。
赵建华拎起泔水筲就要往外走,宁安说道:“放下!干嘛去?显着你了是吧?我好不容易想通了,不干了,又换你上了?老大老二都不干,你个小的逞什么能?该干嘛干嘛去!闲得无聊去看会书。”
赵建华:“……”
呜呜呜,他温声细语的三姐哪儿去了?现在脾气好暴躁!
但他还是最喜欢三姐。
宁安说:“我听广播里说,咱们这儿也快要复课了,咱俩这样的,不用再回小学上五六年级了,直接上初中。你没事去邻居家逛逛,看谁家有五六年级的课本,借来瞧瞧,不然你上了初中跟不上趟。”
“哎。”
赵建华放下泔水筲,一溜烟就跑了。
第45章
精致利己女主的对照组(5)
宁安看着他的背影,小小的叹了口气。他们家明明有俩高中生,应该是课本齐全的家庭,但是,家里却连一本书都没有。
赵大志和于晓红的胆子是真的不大,当年一罢课,全国开始批判臭老九,他俩就把家里的书都烧了,连卖废品都不敢。
她和赵建华的小学课本也没能幸免。
事实上,很多地方罢课闹革命没有蔓延到小学,他们这儿的一到四年级也没受影响,只有五六年级停课了。大概是觉得混个“初小”文凭,能够认识几个字就够了,把小学当成了扫盲班。
她和赵建华刚好上完四年级,该上五年级了,就回家了。
宁安起身回到自己的房间,盘腿坐在床上整理思路。
别看这辈子是城里人,生活条件比上辈子差多了,家里没有副业收入,什么东西都靠钱票买,买鸡蛋都要票,父母工资也不高,赵大志和于晓红俩人的工资加起来还不到六十块,定岗之后就没涨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