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敏说:“我这孩子送给你俩得了。”
沈含知说:“这话你说多少次了!每次都说要送给我,每次你都说话不算话。”
大家都笑起来。
宁安放眼看去,她爸这几个老朋友,难得的都是在投身革命之前就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以类聚,还是有道理的。
她跟大家闲扯了一会,就回到自己的懒人沙发上去坐着,汪齐光也跟着她走了。
他把自己的那个信封递给宁安,小声说道:“我今天也没准备礼物,先用这个借花献佛行吗?”
“不行。没诚意。”
“我回家再给你准备一份新的。这个你也收下,好不好?”
宁安接过去装进了自己的大衣口袋。
谁会嫌新衣服多啊。
老刘漫不经心的坐在椅子上,屋子里所有人的一举一动都在他眼睛里。
老头笑了笑,问汪振华:“齐光是46年出生的吧?”
“对。都25了。”
“差不多该成家了。”
汪振华扭头看了看儿子和宁安,也跟着笑起来。
因为姚海棠的到来,今天的聚会就真的变成了彻彻底底的扯闲篇。
大家回忆以前打鬼子的经历,说起当年的艰苦,再说说今天的美好生活,说说天气,说说农民种田的辛苦和丰收的喜悦,说说工人们建设国家的热情……
绝对政治正确!
谁也挑不出毛病来。
宁安和汪齐光边听边笑。
中午简单吃过午饭,来的最晚的老刘第一个起身告辞,“年纪大了,精神头不行,这就扛不住了,我得先走一步,赶紧回去休息。”
他一开口,李明德紧随其后,老汪也赶紧说道:“咱们今天就到这儿吧。谢谢老几位陪着我闹腾。我就是儿子康复,心里太高兴了,想跟老哥几个分享一下喜悦。”
这天实在聊不下去了。
按理说老朋友一起扯闲篇能无限扯下去,关键是得说真正想说的话,想说什么说什么,现在说的都是些啥啊!
汪齐光也跟着道谢。
这一通流程下来,今天的聚会就彻底结束了。
老刘夫妻,李家三口和萧家三人,一起离开了老杨的小院。
汪家作为组织方,留下来帮老杨夫妻收拾残局。
等人都走了,冯希孟跟汪齐光说:“你走的时候把这个布墩子带走,抽空给安安送过去。”
“好。”
汪齐光先答应了下来,又不好意思的问道:“冯妈妈,您还有没有荞麦皮和同样的布料?我刚才跟安安说,要给她缝个脚凳。”
最好是配一套。
冯希孟忍不住打趣他,“你想的还怪周到嘞。你会缝啊?”
“会。”
“你还真会啊?”
“真会。就是针脚应该没您缝的这么好。”
“我这是缝纫机做的。你等着,我这就给你赶一个出来,到时候你一块给她带过去。”
“谢谢冯妈妈。”
“谢什么?快点请我喝喜酒就行。”
汪齐光:“……”
老杨问他:“齐光啊,你是不是有点喜欢安安?”
“嗯。喜欢。”
老杨一拍手,“那你就追去吧。你小子运气好,你醒了,安安正好退了婚。说不定这就是老天爷给你的机会呢。你俩外貌般配,家世般配,而且,安安是大学生,你也即将进入军校读书,学历上也算般配了。有一点,你小子得是真心实意的。”
汪齐光说:“那当然。我好不容易才遇见一个喜欢的人。”
汪振华说:“我劝你深思熟虑,三思而后行,不要头脑发热,一时冲动。以我和你李伯伯的关系,要是你以后辜负了宁安,我是绝对要大义灭亲的。”
汪齐光:“……”
“我不会。”
齐维桢说:“追人就追人,安安不同意你也别死缠烂打,你得尊重她。”
“我知道,妈,我绝对尊重她。”
几个人一起动手,很快就把锅碗瓢盆都收拾好,所有东西归位,这时候,冯希孟把脚凳也做好了。
汪家人都是骑自行车过来的。来的时候,汪齐光自己骑了一辆,车上绑了今天聚会需要的物资,汪振华骑车带着齐维桢,回去的时候,汪齐光的车后座上就绑上了两个布墩子。
另一边,三家人在公交车站等车。这个站比较偏,等车的人很少,这会就他们几个。
萧博简和李明德一左一右扶住老刘,不要他右腿使劲。
沈含知拉着宁安的手小声跟她嘀咕:“你看齐光怎么样,是不是比那个姓陈的强一百倍?我跟你说,别为了那种人不高兴。更好的这不就来了嘛!”
宁安也笑道:“我有点生气,但没有不高兴。您知道吧?就是那种‘这个人竟然这么有眼无珠’、‘我竟然和这个蠢蛋订了婚’的那种生气。不是因为他喜欢别人不喜欢我,他算老几啊,他的喜欢对我来说一点也不重要。我有那么多人喜欢呢。”
沈含知哈哈大笑,“你这么想就对了。话说回来,你觉得齐光怎么样啊?我看他今天的表现,明显对你有点意思的。”
“还行吧,我考察考察。”
“对。先考察他。”
魏雪芳笑着问道:“你们娘俩离我们那么远,说什么悄悄话呢?”
沈含知说:“既然是悄悄话,那肯定是我们娘俩的小秘密啊,不能告诉你。”
魏雪芳说:“连老郑也不能告诉吗?”
宁安说:“不能哦。我和沈妈妈是忘年交,这是我们好朋友之间的对话。不能告诉我妈妈。”
郑敏笑道:“孩子大了,总有自己的小秘密。我做家长的,也不能瞎打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