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佑军:“……。”
这还真是给他安排的明明白白。
他觉得自己应该还不至于落魄至此。
说服了徐佑军,奶奶那边就完全没问题了。
老太太开明,也传统。别看她平时挺有主见的,但是在大事上,遵循的是出嫁从夫、夫死从子的基本原则。
现在,儿子和孙女都觉得应该全家去京城,那她就去。反正她有手有脚,到了那儿就算给人家打零工,她也能吃饱饭,不存在活不下去这种情况。
就这样,一家三口敲定了未来的路线。徐佑军和老太太就开始处理家里的东西。亲戚朋友也都来帮忙。
某种程度上,他们也预见到了这个局面。宁安太小了,一个人离家那么远,谁都不放心。
剧情里,原主作为一个真正的小孩子,一直听爸爸和奶奶的话,他们一家人始终都在农村生活。
就像老太太坚持“夫死从子”一样,徐佑军坚持“父母在,不远行”,后来村里人都出去打工了,他不放心老娘和孩子,也一直没出门。就是土里刨食,有空就去镇上打点短工,还拉过一个建筑队,给村里人盖房子,反正不离开家。
原主的生活虽然不是很富裕,但一直是很安稳的。
她高中毕业,没考上大学,回到村里小学当代课老师,踏踏实实的上课,只要坚持下去,就能有机会转正,以后退休了也能有不错的退休金。
代课老师当了没几年,亲妈上门了。原主把她骂了一顿,让她以后不要再来。
按理来说,事情到这儿就该结束了,大家互不干扰就行了。
但是,作者为了给女主江明华一个从身到心的圆满,给了原主一个剧情杀,没过多久,在她去镇上买东西的时候,一辆失控的大卡车冲进了她买东西的商店,直接把她撞死了,死状凄惨。
老太太受不住打击,直接一病不起,徐佑军安葬了女儿,没多久又送走了老太太,一个人凄凄惨惨的过了几年就撒手人寰,死的时候也不过五十多岁。
他失去了自己的精神寄托。
原著作者说:
【这一切的悲剧,都是因为徐宁安的性格缺陷,她太执拗了,不懂变通。如果她能体谅母亲当年的不容易,接受母亲的愧疚和补偿,或许,这一切都不会发生。她生在了好时候,没吃过苦,有什么资格指责母亲当年的选择呢?】
【迫于无奈做出的选择,从来不是选择,只是妥协,就好像向下的自由不是自由一样。江明华不完美,但是她当年在农村所做的事情,是时代导致的悲剧,如果没有政策要求她下乡,也就不会有后来这些事,徐宁安因此而记恨自己的母亲,简直毫无同理心。不管怎么说,江明华给了她生命,承受了生育之苦,徐宁安这个态度,属实不孝了。】
就有点槽多无口。
第215章
八零小炮灰艰苦奋斗(20)
8月中旬,一家人就启程去了京城。
同行的,还有太姥爷、舅爷和舅奶。
她那在1978年考上了京城师范大学的二表叔周敏学,后来留在了京城,进了一家超大型国企,就算在后来的国企改革、下岗潮中也岿然不动的那种。
像周敏学这种没有结婚、刚入职不久的年轻人,还没有资格分房子,现在,他住在单位的集体宿舍里。
自从他分配了工作,就一直邀请家人来京城看看,但是目前也只能是看看,等以后他分了房子,真正成家立业了,再考虑搬来一起住的事。
太姥爷直接跟他说:“不去。你自己还住集体宿舍呢,我们去干吗?都没个下脚地。等你啥时候把自己活明白了,我们再去看你。”
这一次,大家来送宁安,提前给周敏学打了电话。来都来了,总是要见一面的。关键是要让周敏学干活。
宁安他们到达京城的时候,周敏学已经在站台上等着了。
这时候,买张站台票,可以进来接人。
看着爷爷、爸妈、大姑、大表哥和小侄女,周敏学嫉妒的质壁分离。
他跟宁安说:“我来这儿上学的时候,没一个人来送我,我自己扛着行李来的,你看看你,五个人护送你过来。”
宁安问他:“是不是很羡慕?”
周敏学点头:“羡慕嫉妒啊~”
“那你就羡慕嫉妒去吧,哈哈哈,我就是比你讨人喜欢啊!”
“嘿!你这个小屁孩!”
老爷子拿烟袋杆敲了敲他的脑壳,训斥道:“不要这么说我们。我们安安已经是大姑娘了。你好好说话!”
“是,爷爷。”
周敏学耷拉着脑袋,尽最大努力让自己看起来可怜巴巴的。
但是没人理他。
周岱山说:“让你给我们找个招待所,你找好了吗?”
“找好了。就住我们单位的招待所就行。我带你们过去。”
老爷子说:“之前让你留心一下,有没有卖房子或者赁房子的,你留心了没有?你大姑和你大哥要在这儿常住,陪着安安。你留心一下,看看能不能给你大哥找个活干。”
“这事我还真有点想法,咱们先去招待所住下再细说。”
周敏学接过周秀云和周成美手里的东西,带着他们出了火车站,七个人挤上一辆小面的,直奔招待所而去。
【图片】
人是多了点,但是司机师傅也没说啥。车子一启动,一嘴京片子就出来了。问他们从哪儿来,来京城干什么,一听说是来送孩子上大学的,上的还是清大,师傅顿时就夸上了。
早期开出租挺挣钱的,司机师傅身上也有种松弛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