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她想着,儿子能平平安安的长大就好,现在,不但长大了,还长得特别优秀,初中跳一级,高中又跳一级,今年才15岁,已经上大一了。谁见了不称赞呢!
这不是奇迹是什么?
她一个不迷信的人现在都开始迷信了。
老太太生怕别人来抢她家福星,人家问她头发是怎么养护的,她就说:“吃啥补啥,多吃点黑的。没有黑芝麻就吃黑豆也行。”
她们这片的老太太,大家都经常兜里揣一把炒黑豆,头发变没变黑还不太能看得出来,有两个老太太差点崩掉牙倒是真的。
给她婆婆吓了一跳,赶紧让人家想办法磨成粉泡着喝。
她听说这事的时候差点笑疯了。
就问老太太:“这方法要是不管用,您不怕人家来找您啊?”
老太太笑嘻嘻:“至少没坏处。我还带着她们散步遛弯打太极,现在身体都好了不少,对我非常感激。”
彭薇:“……”
9岁的宁安,刚刚上小学三年级。
她也不打算跳级,就按部就班的上学,尽享凡尔赛的乐趣。
不用努力就能考第一。
随便学学就是一百分。
经常在少年儿童报、儿童画报上发表文章和美术作品,受邀参加市里的各种儿童活动,还接受记者采访,本人照片也上了报纸。
所有同学对她,都是羡慕羡慕羡慕。老师就是表扬表扬表扬。
宁安每天都是哈哈哈,她能从早笑到晚。
热情活泼,朝气蓬勃。
谁见了都喜欢。
只有谢长德经常调侃她:“宝,你这样下去,迟早有一天会被人套麻袋的。太招人恨了。”
老太太说:“不招人妒是庸才。”
彭薇说:“嫉妒是一种丑陋的情绪,因为嫉妒而对别人动手,更是错上加错。”
谢晏倒是没说什么,就是联络了周边和宁安在一个学校上学的邻居,送出一些小礼物,拜托大家照顾一下他妹妹。要是有人欺负宁安,一定要告诉他。
他怕宁安报喜不报忧,受了委屈也不说。
宁安对此深感无语。是因为这两年她不打架了,所以她哥已经忘了她有多厉害了吗?
小桔子却将谢晏引为知己,都是同道中人。孩子就算再怎么厉害,家长哪有不担心的?
第149章
活在男主回忆里的炮灰工具人(17)
这一世,国民经济蓬勃发展,稳扎稳打,前景广阔,国际地位不断提升。
一切都和剧情里不一样了。
社会秩序非常正常。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原世界里一直到1981年才开始实施的《学位条例》在1963年就发布了。
在这之前,读完大学也可以读研究生,但是并没有学士学位、硕士学位、博士学位这样的正规说法。
华国和老大哥的交流没有中断,派出去的留学人员没有被撤回,他们都顺利完成学业,回来建设祖国。
随着国际地位的提升,华国和西方的交流也逐渐恢复,学术交流亦是如此,我们的科学家再次走出去之后就发现,我们不光没有落后,在很多研究上甚至是走在世界前列的。
这个发现极为振奋人心!也让全世界刮目相看!
华国只是基础差点,但是明眼人都能看出来,只要假以时日,华国必定起飞。而这个时间甚至不会太长!
宁安经常通过报纸看到这些好消息,今年研究出新型战斗机,明年又出来了新型榴弹炮,这个时候正是需要提振国民信心的时候,这些消息都通过报纸公布出来,让大家知道国家的进步和强大,不必担心我们会再次被侵略,也不必惧怕我们会被世界大国孤立。
我们厉害着呢!
大家需要做的,就是全民一心搞建设!尽快把华国建设成世界一流强国。
宁安问小桔子:“你给那些归国科学家塞的是什么资料?”
小桔子说:“有一部分是同时期世界最先进,还有一些是七八十年代的水平,最多到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没有更晚的了。”
宁安:“……这就可以了。这个挂开的不算小。”
在这个大背景下,全国人民上下一心,只问付出,不求回报,积极主动加班加点。
谢长德和彭薇整天忙的团团转。
老谢是研究数学的,这种基础科学的人才特别重要。不光要给大学生上课,还要参与中小学教材的编撰,参与一些项目的研究,每天早出晚归,回来以后还要一头扎进书房忙到半夜。
彭薇也不遑多让,中西交流一开,翻译人才特别抢手。各个高校都成立了编译组,不光要把外文书籍翻译进来,也要把华国的书籍翻译成外文传播出去。
我们要了解世界,也要让世界了解我们。
工作更忙了,收入反而减少了。单位给的津贴,无论如何也比不上稿费和出版费多。
但是彭薇一点也不介意。他们这些人,当年不管是求学,还是搞实业,亦或者当笔杆子,甚至当暗杀者,目的都只有一个,为了国家的崛起。
那么多人抛头颅洒热血,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他们只是多出点力,难道不应该吗?
一个繁荣强大的新华国,是所有人都希望看到的!
老太太说:“你们俩放心忙工作,别的事情一概不用操心。”
在原世界里于1964年就去世的老太太身体非常硬朗,在她去世后就离开了谢家的王姨也没有走,一直留在谢家帮忙。
她本来就是个孤女,在战争中失去了所有的亲人,是老太太收留了她。原世界里她也不想走的,只是谢长德和彭薇觉得局势有变,就让她先搬了出去,还给了她一笔钱置办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