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走前还到宁安的卧室看了一眼,发现她还在睡,也没叫她,直接就走了。
老太太和王姨正在做针线活,一看见她都露出个大大的笑脸,宁安知道她们在笑什么,小桔子都笑半天了。
她睡了一夜,头发全都炸开,比金毛狮王还夸张。
“奶奶,王姨,早上好。”
宁安颠颠地跑了过去,头发跟着一颤一颤的,老太太笑的根本停不下来。
她放下手里的东西,搂住跑过来的宁安,说道:“奶奶先给乖宝梳小辫儿吧。梳两个好看的小麻花,行吗?”
“行。”
王姨起身拿来一个木梳,还有两条粉色的细丝带,老太太动作轻柔,一边梳一边夸:“瞧瞧咱们安安的头发多好,又黑又亮又柔软顺滑,一点不打结,一梳就通。”
她手指灵活的编着辫子,非常有技巧的把碎发也都拢在一起,没两分钟,炸毛宁安就消失了,两条小麻花辫垂在耳侧,发尾上还用丝带绑成了蝴蝶结。
老太太拿过小镜子给她照了照,说道:“这么好看的小姑娘是谁家的啊?哦,是我家的呀。”
宁安笑弯了眼睛,对着镜子左照右照,很是臭美了一番。
“镜子里这个小朋友,真的好可爱哟。”
皮肤奶白,小脸肉嘟嘟的,一戳一个坑。
老太太笑的厉害,说道:“一会奶奶带你去百货大楼买东西,多买一些丝带、发卡,咱们安安这么好看,要经常换着戴才行。还要多买一些布料,给安安做几条漂亮的小裙子。现在,奶奶先带你去换衣服。”
她牵着宁安的手回了卧室,让宁安自己挑选。
宁安昨天穿的衣服已经被王姨洗干净烤干了,也在备选之列,但是宁安没选它,从张敏送来的衣服里挑了一件小旗袍,长度到小腿中部往下一点,非常漂亮。
【图片】
【旗袍款式类似于图中这些,是宽松的,而且开叉不高,只有一点。这张图拍摄于1941年,燕京大学。】
【图片】
【1957年,一位母亲和孩子们游览复兴公园。旗袍仍是当时部分上海女性的选择。】
“真会挑。这衣服穿在安安身上,一定非常漂亮。”
宁安张开小胳膊,配合着老太太换了衣服,又让王姨给她洗了脸刷了牙,还在脸上抹了点擦脸油,才坐到餐桌上去吃早饭。
小笼包、鸡蛋羹和牛奶。
这个时候,沪市有大大小小的牧场130多家,条件比较好的人家,早上能喝到牛奶。
老太太看着她胃口大开的吃法,自己也跟着又吃了一个小笼包。
这孩子是真厉害,勺子用得好,筷子用的溜,一点不掉渣,吃的干干净净。
吃完了还知道拿手帕擦擦嘴巴,再说一句“我吃饱了”才下桌。
第140章
活在男主回忆里的炮灰工具人(8)
早饭后,老太太先带着宁安去了一趟居委会,说明了宁安的情况,让居委会给开了证明,接着又去了一趟附近的派出所,给宁安上了户口。
她已经知道这孩子原名叫温宁安了,手帕上绣着名字呢,上户口的时候就直接给她上了谢宁安。出生日期写的是1950年9月26日。年份是根据宁安的模样推算出来的,这孩子差不多有4岁的样子,出生日期就是昨天收养她的时间。
接着,还要去一趟粮站,在粮油供应证上添上宁安的名字。
沪市已经开始推行城市居民定量供应粮油了,虽然还不像后面那么严格,依然可以在市场上自由购买,但是这个定量供应属于底线,老太太觉得还是要在第一时间办好。
宁安现在属于3—5岁那一档,每个月有15斤粮食的定量供应。
等到一老一小慢悠悠的办完这些事,已经快到中午了。
老太太跟她说:“咱俩先回家吃饭吧,下午再去买东西,好吗?”
“好。爸爸和妈妈回家吃饭吗?哥哥呢?”
“你爸妈不回来,他们中午在学校吃饭,哥哥中午回家吃。”
“爸爸妈妈也要上学吗?”
“不是,他们在学校里当老师。”
“爸爸妈妈给哥哥当老师吗?”
“不是哟,爸爸妈妈教大学生,你哥哥还是个小学生呢,等他以后上完小学,还要上初中和高中,然后考上大学,还得正好考到你爸爸妈妈当老师的那个大学,他们才能给你哥哥当老师呢。”
“那我以后考到爸爸妈妈当老师的大学去。”
“有志气!他们俩工作的那个大学,听说是最好的大学呢。”
“爸爸和妈妈真厉害。”
“是吧,我也觉得他俩很厉害。”
宁安牵着老太太的手,一路蹦蹦跳跳的往家走,精力旺盛,不知疲倦。
快到家门口的时候,她看到了放学回来的谢晏。
“哥哥。”
宁安松开老太太,小腿倒腾的飞快,向着谢晏冲过去。
“不要跑,慢一点。”
老太太和谢晏同时开口。
宁安嘴里答应着,腿上的动作却是没有放慢。
“哥哥,安安想你了,你下午和我一起玩吗?”
谢晏牵着她的手,笑道:“下午哥哥还要去上学,晚上陪你玩,好吗?”
“那我跟你去上学吧。”
谢晏:“……让我想想。”
他们俩站在原地等着老太太。
这时候,居民区里没有车,连自行车也不多,老太太也不怕她跑,除非自己摔跤,被撞的可能性没有。
所以,她在前面冲,老太太就在后面不紧不慢的走。
三个人一起进了家,王姨已经估摸着时间把饭菜端上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