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快穿年代:女配觉醒了(190)

作者:不要忆往昔 阅读记录

看上就追,这些家境好又被宠着长大的孩子,行动力都挺强的,而且特别自信。

但是郑卫国一直在犹豫,总觉得两家有点门不当户不对,而且她也不是那种传统贤妻良母的性格,担心嫁给他以后会不消停。

她跟宁安聊起来的时候,宁安就问她:“抛开别的不谈,你觉得韩斌这个人怎么样?你要是连他本人都看不上,那还管他的家人干什么!”

郑卫国显然觉得韩斌还不错,不然不会这么纠结。

宁安跟她说:“我听三哥说,韩斌家里的情况挺简单的。他爷爷在大院里,但是从他父亲这一辈,就没有从军的了。他爸妈都是搞科研的,他哥在机关工作,听说都是明事理好相处的人。韩斌又不是锯嘴的葫芦,你要是想知道什么,直接问他呗。”

“这些他也跟我说过。但是他们和别人相处的好,万一和我相处不好呢。”

宁安:“……这些问题不能光让你一个人想,就算有这种情况,解决问题处理矛盾也是韩斌的责任。”

郑卫国有没有跟韩斌谈,宁安就不知道了,只知道这俩人一直没有正式定下来。家长们也不催,就在旁边看热闹。

他们都觉得,这俩人肯定会在一起,就是时间上不太确定。

直到被宁安放出去的陈念给韩斌当了助攻。

以前韩斌向张牧廷请教如何讨女同志欢心,张牧廷就很笼统的告诉他:“对她好,一切为她着想。”

这句话缺少了一点可操作性。

陈念就不一样了。他爸是怎么对他妈的,每天说些什么话,做些什么事,小朋友嘴上没有把门的,全都秃噜出来了。

韩斌听得叹为观止。

按照这个细节操作指南执行了三天,他和郑卫国就正式确定了关系。

高考之前,宁安就吃上了喜宴。

她儿子收了个大红包。

1977年10月12日,高考恢复的消息正式公布。

宁安和张牧廷,还有韩斌和郑卫国,都报名了。

知青们如果在插队所在地的公社和县城找了工作的,还有和本地人结了婚的,都不符合后来的招工回城政策,但是参加高考可以。

郑卫国虽然吃了韩斌给的定心丸,踏踏实实的和他结了婚,婚后的小日子过得也和和美美,但是整个人还是颇有斗志,希望自己能发展的好一点,更好一点,坚决不让任何人看轻。

她要自己给自己足够的底气。

宁安坚决支持她,平时没少给她补课。

12月,四个人一起进了考场。

宁安成绩最好,进了京大化学系,张牧廷进了京大国际政治系,这个系后来改名为国际关系学院。韩斌和郑卫国都去了政法干部学校。这个学校的前身是人民公安学院,后来又改成了人民公安大学。

拿到录取通知书后,四个人带上陈念去了京城。

郑局长夫妻俩也一起过来了,总要会亲家的。

张部长因为年后即将调职入京,有很多工作需要交接,这次就没有跟着一起。

他在县武装部长这个职位上干了多年,总算可以动一动了。

田小英自己的工作也需要交接。她其实特别舍不得走,新厂子发展势头正猛。但是她更舍不得相濡以沫的丈夫,所以决定到了京城再开一个厂子。

到了京城以后,宁安先住进了大院,和老爷子老太太在一起。两位老人精神矍铄,身子骨看着还挺硬朗。两个侄子一个七岁,一个四岁,侄女也是四岁,都已经比较懂事了,大的上二年级,两个小的都在学前班。

现在是寒假时间,所以都在家里待着。

看见宁安和张牧廷,都乖乖上前喊“三叔三婶”。宁安拿出准备好的红包发给他们,三个孩子都大大方方的接着,嘴里说着谢谢。

陈念和他们一见面就扎一堆去了,任由哥哥姐姐带着满大院溜达。他是个社交悍匪,没多久就跟大家都混熟了,天天和哥哥姐姐在外面疯,几乎不着家。

小桔子跟宁安说:“你放心去上学,我给老头老太太喝点灵泉,让他们身体棒棒的,照顾好念念肯定没问题。”

恰好,两位老人也是这么说的。

他们回来的第一天,老太太一手拉着张牧廷,一手拉着宁安,眼泪汪汪,她心爱的孙子和孙媳妇终于带着她心爱的曾孙子回来了。

当年她就问了两遍啥时候找对象,孩子直接报名下乡了,差点气死她。

现在好了,她本来以为会孤独终老的孙子成家立业了,连孩子都有了,她欣慰啊!

第二天,老太太和老头带着他们满大院认人。同行的还有韩老头夫妻俩加上韩斌和郑卫国。

整个大院都知道,张韩两家出了四个大学生。他们感慨,“有出息的人不管怎样都有出息。”

第三天,张韩两家一起设宴,邀请大院邻居和各自的亲友来聚会,算是补办个简单的婚宴。

张牧廷的爸妈、大哥大嫂、二哥二嫂都来了,确实是三对很有特色的夫妻。她婆婆五十多岁的人了,看着连四十也不到,长得好看不说,脾气还温柔似水,她公公顶不住也是可以理解的。

夫妻俩之间的氛围,谁都插不进去。

相对来讲,她和张牧廷看着就普通多了。

夫妻俩都给了宁安红包,算是正式的改口费,也给陈念发了红包。对于陈念不姓张这件事完全没有任何感觉。宁安怀疑,就算他们的三个儿子都改了姓,两口子可能也没感觉。毕竟都是意外嘛。

第四天,张老头就派人去给张牧廷和宁安检修四合院了。美其名曰,“方便你们随时入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