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和法院在纺织厂、街道办等处张贴了法院公告,呼吁大家引以为戒,不要挑战国法。任何人一旦违法,就会受到法律的严惩。
他们也告诉周晓丽:“好好劳动改造,不要试图逃避,我们每隔一段时间就会登门查看情况。”
周晓丽本来以为,不去劳改农场是件好事,但实际上,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进行劳改,无异于公开处刑。
每天要面对大家的指指点点,本来挺好说话的劳动组负责人一到她这儿就格外严厉、百般挑剔,而她,一声也不敢吭。
她没有告诉温庆军和温庆云她和温大山离婚的事,房子是温庆军租的,家里的日常花销还是温庆军付,她想着能瞒多久是多久,实在瞒不下去了再说。
事实上,他们一共在一起生活了也就十多天的时间。
温庆军要下乡了,温庆云不想在这里待着被大家当猴看,主动要求跟着温庆军一起下乡,她已经满15周岁,初中毕业,正在上高一,自己主动要求下乡,知青办那边也不会阻止她。
就这样,温庆军带着720块和家里之前剩的一点钱,打包了所有能带走的东西,带着温庆云下乡了。
因为温家出的这些事,他们下乡的地点并不是原主下乡的李家沟,而是西南地区。
县城只剩下了温庆建和周晓丽。
在温庆军兄妹离开的那一天,周晓丽打开大门嗷嗷哭,哭她和儿子被继子继女抛弃,哭继子继女卷走了家里所有的东西,反正她要把自己放在受害者的位置上。丝毫不提她自己也拿到了720块的事。
她以为大家会同情她,但实际上,在大家眼里,这就是狗咬狗一嘴毛,是一场闹剧。
温庆军走了,周晓丽也没有办法了,只好把存单交给了温庆建,让他去把钱取出来用。
作为一名劳改人员,她要在家和劳动组之间两点一线,未经批准,不能随意走动的。家里的事情只能交给温庆建。
刚刚上小学五年级的温庆建早就已经不去学校了,从此以后,彻底沦为一个社会闲散人员。
宁安对这个处理结果是比较满意的。
郑局长来找她的时候,宁安郑重的给他鞠了个躬,“谢谢郑叔叔。”
她通过小桔子直播看了全程,郑局长在诉讼过程中和法院那边没少周旋。最开始,法院是不想给周晓丽判刑的,院长觉得这是家务事,一旦判了,就开了子女状告父母的先河,有违道德伦理,于社会安定不利。
是郑局长据理力争,才争取到了现在的结果,宁安非常感谢他。
第115章
被重生女主炮灰的小知青(13)
为了表达谢意,宁安拿出两个“蛤蜊油”给了郑局长。
郑局长“咳咳”两声,“宁安呐,你郑叔叔一个大老爷们,用不着这些东西。”
“这也不是给您的呀。这是给卫国姐姐和唐婶的。是我和田婶一起做的润肤膏,不是买的哟,只是用了蛤蜊油的壳而已。以后等我们正式生产的时候,就会用专门的瓶子来装了。”
郑局长的女儿大名叫郑卫国,还有个软乎乎的小名叫妞妞,但是这个小名郑卫国同志不让叫,觉得与她气质不符。
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她也算是娇养大的,但是整个人却显得比较粗糙。
宁安来到张家的第二天,郑局长的爱人唐菁茹同志和郑卫国一起来看她,郑卫国看着瘦瘦弱弱的宁安,保护欲爆棚,拉着她的手跟她说:“以后再有人欺负你,你直接来找我,姐姐打得他们满地找牙。”
唐菁茹同志也说:“你卫国姐姐可厉害了,你听她的,没错。她现在在城关派出所工作,跟她爸一样,也是个公安,保护老百姓、为民除害都是她应该做的。”
宁安挺喜欢这娘俩的。现场跟郑卫国学了一会功夫,并且保证以后天天练,再遇到坏人,她自己就能打得他们满地找牙。
也是看到郑卫国略显粗糙的皮肤,宁安萌生了做护肤品的想法。
她把以前闲着没事弄出来的两张护肤品方子缝进了一件旧棉衣的夹层里,又当着田小英的面拆开拿了出来。跟她说这是她以前在废品回收站里找到的,当时觉得可能会有用,就偷偷藏了起来。
田小英接过去一看,依稀可辨确实是做润肤膏的,但也没看太懂。
宁安问她:“您说,我试着做一下怎么样?我这几天闲着没事,又不想出门。”
田小英大手一挥:“做。”
孩子这么可怜,想做点小东西打发时间怎么了?
她想办法给宁安弄来了她需要的东西。
宁安花了两天时间就成功了。
当时就想送给郑卫国来着,但是田小英表示:“让我先试用一下,好歹我也算是你的帮手,这个好处得让我先享用一下。”
宁安当然是答应了。她知道她的真实想法。
小桔子跟她说:“她担心方子有问题,别再是特务留下的。又怕万一有问题,把郑卫国的脸弄坏了,人家才20岁,还没嫁人呢。所以决定以身试药,用着没问题了再送。而且,第一个试用者也不是她,是张部长。”
宁安:“……她跟张部长一说自己的担忧,张部长肯定就不舍得让她用了,自己先试用了?”
“对。头天晚上他抹上,第二天早上没问题,田小英同志才抹的。”
试用了几天,田小英就发觉自己的脸变得水水嫩嫩,摸着都比以前光滑了,作为武装部管后勤的人,田小英女士很有想法。
她跟宁安说:“你觉得,咱们开办个工厂,生产这种润肤膏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