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快穿年代:女配觉醒了(141)

作者:不要忆往昔 阅读记录

俞景明雷厉风行,火速联系了几家大报的记者,其中就包括了军报。

“军民一家亲”是个多么好的话题啊,大家纷纷上报选题,然后在清明前一天赶到了林庄大队。

俞景明也赶了回去。就连宁安和林和平也请了假,跟着一起回去了,更加凸显了林庄人民对烈士的重视。

林长民都惊呆了。他们林庄也不过是举手之劳,给烈士挖了个坟、立了个碑而已,怎么就被这么多记者同志注意到了呢!

震惊过后就是兴奋,他们林庄要出名了啊。这可真是太好了!

他热情的招待了大家,查看过记者证和介绍信之后,把大家都安排在了俞景明家里。

那一夜,俞景明和各位记者促膝长谈。

说起父亲死亡消息传来的时候,爷爷奶奶和母亲还有他是多么的悲痛欲绝。

说起爷爷奶奶因为受的刺激太大而性情大变,本来就有点暴躁的性格变得更加暴躁,他和母亲每天被棍棒加身,但是因为体谅他们白发人送黑发人,俩人忍着疼痛劝慰他们。

说起部队对他们的关照,说起村里人对烈士的敬仰,说起爷爷奶奶在父亲去世之后的9年里是多么的痛苦无助,说起他们死之前对儿子的思念和解脱……

俞景明口才很好,娓娓道来,催人泪下。

他说道:“我们林庄的小孩子,都是听着我父亲的英勇事迹长大的。”

有位记者问他:“你母亲改嫁了,你怨不怨她?”

俞景明摇了摇头,说道:“记者同志,国家提倡妇女解放,守节的思想要不得。我父亲为国捐躯,死的伟大,但是我母亲改嫁也是思想进步的表现。我相信如果我父亲死之前能够来得及留下遗言,一定也希望我母亲能够开启新的人生。我爷爷奶奶生前有我照顾,他们并不孤独。除了我父亲的死带来的痛苦,在其他方面,我爷爷奶奶没有任何遗憾。”

“而且,国家现在的政策好。部队和林庄大队都对我们多有照顾,虽然最后为了给我爷爷奶奶治病花光了家里所有的钱,但是我也没有饿过肚子,这都要感谢政府和人民。”

1974年4月5日,清明节。

一大早,林庄学校一到七年级的所有学生,排着队来到了烈士碑前,向着烈士俞青山同志敬礼。校长发表了让大家都向革命烈士学习的讲话,一位小学生代表和一位初中生代表做了发言,表了决心。

林庄大队的全体社员,也放下了手里的工作,来到墓碑前默哀。大队长林长民表示:“林庄全体社员一定好好学习革命精神,把对烈士的敬仰化作劳动的力量,一定好好种地,多收粮食,报效国家。”

现场不时响起照相机按快门的咔嚓声。

因为记者的参与,所有人都拿出了最好的精神面貌,表演的那叫一个情真意切,甚至有戏多的大娘留下了眼泪,被记者注意到了,当记者采访她的时候,这位大娘哭着讲述了俞家的惨状,老头老太太是多么的想念自己的儿子,俞景明一个半大孩子照顾爷奶是多么的不容易。

当然,她也没忘了给自己表表功,“我家里蒸包子的时候,还给他们送过几个包子呢。”

林长民跟记者说:“当兵不容易,他们在前方保家卫国,我们老百姓一定在后方照顾好军属,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这些生动鲜活的素材变成了一篇篇感人至深的报道,和俞景明的感谢信一起被送到了几位部队领导的办公室。

第95章

70炮灰一家人(16)

领导们往办公桌前一坐,打眼一瞧,报纸上就是俞青山同志的烈士碑,还有人民群众正在祭奠他的照片。

仔细看看文章,再看看那封来自林庄的感谢信,领导们直呼好家伙!

活蹦乱跳的俞青山同志成了烈士。

俞青山同志可真会玩!

抛妻弃子都被他玩出花来了。

老实讲,发达了就抛弃糟糠妻的行为,在任何时代都不少见,他们都处理过好几起了。大多数都是妻子带着孩子来告状,他们给断断官司,按照《纪律条令》,结合受害者的诉求,降级、撤职、退伍、赔偿,各种情况都有。

但是,从来没有一个人,像俞青山一样,把自己整成了为国捐躯的烈士,这还不算,他还欺骗了所有人。现在,全国人民都知道他是烈士了,都在纪念他。

搞得这么声势浩大,他是真想死啊!

俞青山,今年42岁,是一位团长,混到这个位置,部队里的领导差不多都认识他,至少知道有这么个人。

司令员张忠义一手拿报纸,一手拿信,看看这个,又看看那个,最后说了一句话:“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这件事情影响恶劣,必须认真调查,严肃处理。

张忠义火速作了部署,一批人马直奔林庄大队,一批人带走了正在遭遇社死的俞青山,还有一批人去询问俞青山的爱人党芹芹。

党芹芹是一位孤女,受国家培养,在部队医院当护士。如果她不知情,这事她就是受害者,如果她知情,那她就是帮凶。不同情况不同处理。

俞青山看到报纸上的内容,面对战友们各种各样的目光,整个脑袋轰鸣一片。直到被带进询问室,他才慢慢从那种天旋地转的感觉中缓过劲来。

“俞青山,你有什么要交代的?”

俞青山此时不敢有丝毫隐瞒,把自己的小算盘竹筒倒豆子般全都抖了出来。和现在的情况比,他当初的那点小算盘算什么呀!

“我的第一段婚姻完全是父母之命,我和她没有感情,后来,我爱上了芹芹,就两头瞒着,和她结了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