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官可以去翰林院和大理寺报道了吗?”江芸芸笑问道。
杨守陈不能丢了面子,只好含泪挥手:“去吧。”
等人走远了,他把东西一卷,打算去找黎同僚聊聊天。
——不是青梅竹马吗!半夜睡一起没说道说道几句。
江芸芸先去的翰林院,一进来自然是拉风的注视,但没有人主动上来打招呼,只走过前院的时候,顾清和毛澄听了消息匆匆赶了过来。
“好久不见,瞧着瘦了,也黑了。”顾清看着面前长高的人,含笑说道,“也变了。”
毛澄站在一侧没说话。
“还行,琼山县特别热,没有冬季,除了雨季就是大太阳,热得很。”江芸芸在众人微妙的打量中,气定神闲笑说着。
“我带你去你的官舍,你之前的那间正好也没有人,你就还那一间吧,真没想到你还能回来。”顾清喟叹道。
翰林院清贵很大一个程度在于难进。
即便你考试考得好,这次进去了,但只要出去了,可就再也进不去了。
这次把江芸重新塞回来,也是有些舆论风波的,但是内阁没说话,学士们也没说话,大家再多的抱怨也只能在私下说说,甚至对外还要保持和颜悦色,毕竟翰林院就这些人,抬头不见低头见。
江芸芸走在两人中间:“嫂子身体好些了么?”
顾清露出笑来:“好多了,你引荐的那位谈小大夫医术真好啊。”
江芸芸笑了起来:“谈小大夫还在京城吗?”
“说是家中有事归家去了,可是有事寻她,不若直接写信还快些。”顾清说。
江芸芸摇了摇头,随口说道:“给家中姊妹问问。”
毛澄突然冷哼一声。
江芸芸看了过来。
顾清想是明白他要说什么,连忙说道:“都是人呢,回去再说。”
毛澄垂眸,一板一眼问道:“谈小大夫是南直隶常州府无锡,你姊妹就在南直隶扬州府,何来要你多问谈小大夫的踪迹。”
江芸芸也不生气,笑着解释道:“我家人和谈小大夫并无联系,所以我才想着我出面,并无其他意思。”
毛澄打量着她,还是没说话:“那你的海贸也是这样欺上瞒下的?”
江芸芸惊讶:“为何这么说?”
“祖宗之法不可废,你这是学那个王介甫?”
王介甫就是北宋赫赫有名的王安石。
不少人终于按耐不住看了过来,兴致勃勃。
江芸芸认真地看着他:“那你衣服小了也不会换了吗?”
毛澄皱眉:“我何来这么说。”
“土地越来越少是事实,人口越来越多也是事实,一块糕饼自己吃完了所以不给后人吃,这不道德,更有违太祖当年初心,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可现在没有田了,也没有屋,琼山县的土地丈量,我问心无愧,也敢拍着胸脯保证至少清理出半数的田地,完完全全,没有侵占一分,全都归还原主,可就是这样还是有大量的百姓没有田。”
江芸芸声音微微提高:“衣服小了只能做大,现在没有新布料,所以就用能用的布匹补上去,这个道理大家想来也都懂,祖制自然不可变,但太祖的制度已经被人扭曲了,不开海贸自然可以,只要全国土地能恢复到八百万顷自然可以不去搞什么海贸。”
顾清一惊,连忙拉着江芸芸的袖子:“你疯了,说什么土地的事情,海贸便说海贸。”
江芸芸叹气,口气一软:“我是琼山县的县令,当时丈量土地后,所有土地加起来有一万三千六百七十三亩,比之前登记照册的多了六千亩,可琼山的人口却早已翻了番,这些土地如何能养活这么多人,内有生黎不容于汉,外有倭寇时时侵扰,百姓连肉都吃不起,若是百姓再因为吃不上一口饭而拿起刀,那就是我这个县令失职。”
江芸芸眼眶微红,握着顾清的手:“他们视我为父母官,我自然是要替他们找一条生路的,琼州四面环海,山路崎岖,能种的田便是推山填海也不够,他们只是想要活下去而已,海贸是他们唯一能闯出来的路。”
顾清神色动容,也跟着红了眼睛。
毛澄也沉默了。
“我就说!海贸没有错!”一个翰林院的人大声说道,“丘阁老就说过,他小时候没有钱为了读书,翻山越岭,所以才养成过目不忘的好记性,能安安心心坐在书房里读书,谁不愿意,能顺顺利利在田里种地,谁又愿意去出海远行,生死不知,海贸是一条好的出路啊,才不是祸国殃民的事情!”
—— ——
翰林院的这番话短短半日传遍整个京城。
尤其是江芸的——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瞬间成了所有人都要念上一句的话。
天下大同的意思,在今日之后有了更直接的说法。
“我就知道江芸不是普通人。”
“说漂亮谁不会啊。”
“你会怎么不说,是没有嘴巴吗?”
“但是海贸就是祸国殃民啊,要是好东西,怎么就他一个人发现了,大家都是蠢人嘛。”
“敢为人先,难道不是江其归的胆魄吗?出海这事难道还少吗?可就只有他一个人敢实践。”
“是啊,我有个二舅就也去凑了个热闹,说琼山县比我们京城都要热闹了。”
内阁中李东阳听着这些话,也跟着一脸动容。
“小小年纪,这么大的压力。”
谢迁叹气:“真是好志向啊,不亏是我们大明第一个六元及第的小状元。”
刘健看着手边堆起来一堆弹劾的折子,嘟囔着:“看来能惹事,也能办事啊,还算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