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大明第一首辅(751)+番外

作者:黑糖茉莉奶茶 阅读记录

那边黎循传也准备妥当,准备出发了。

两人一同出了房门,对视一眼,笑了起来:“一起上值去。”

—— ——

西汉杨雄在《长杨赋》中曾云:“聊因笔墨之成文章,故藉翰林以为主人,子墨为客卿以风。”

这就是‘翰林’二字最早的出处,论起历史来,最早建立翰林院的人则是唐玄宗李隆基,一开始只是舞文弄墨的地方,但后来慢慢开始取代中书舍人的工作,开始为皇帝起草各种敕令和圣旨。

等到了宋朝,翰林院成了培养宰辅的渠道之一,著名宰相欧阳修、王安石全都在翰林院干过活。

到了本朝,胡惟庸案后,高皇帝废除宰相制后,他自己本人倒是精力十足,但还是耐不住庞杂的政务,以及逐渐衰老的身体,所以开始让翰林院分担一部分政治职能——命法司论囚,拟律奏闻,从翰林院、给事中及春坊正字、司直郎会议平允,然后覆奏论决。

翰林地位的提升还要从入继大统的太宗皇帝说起,他也处理不过来政务,所以成立“内阁”,七位内阁大臣皆来自翰林院。

翰林院自此开始逐渐清贵起来,等英宗之后,则形成“无翰林不入内阁”的惯例,翰林的地位则一下子超然起来。

只是江芸芸站在台阶下,抬头注视着这两扇瞧着一点也不起眼的大门前,突然又觉得别人跟她说的翰林院有多厉害,有多辉煌,有多令人向往,在此刻也不过是两扇小门悄悄在自己面前合上,瞧着也很是普通。

江芸芸理了理领口和袖口,把热腾腾的馒头塞得更里面了点,这才抬头敲了敲门,没多久就有人不耐烦地前来开门,那门房一见她是个生面孔,瞧着她的面孔,又打量着她的衣服,突然露出热情的笑来:“是新来的状元郎吧。”

江芸芸规规矩矩自我介绍着,“我姓江名芸,字其归,今日来翰林院上值的。”

“进进进。”门房连忙把人迎进来,“您来得有点早,快去大堂坐坐。”

整个翰林院只依稀在几个拐角处挂着灯笼,其余地方都漆黑阴暗。

瞧着不想有人来上班的样子。

江芸芸坐在逐渐被点亮的大堂中,有种小时候抢第一个来上学的恍惚错觉。

江芸芸坐了一会儿,没一会儿榜眼和探花也来了。

三人对视一眼,齐齐行礼后各自坐下。

别看江芸芸名声大,但其实她不爱出门,之前读书考试都是窝在家中自己勤学苦练,最多跑去师兄家让他批改卷子,考好那几天也都躲着不敢出门,最多去皇宫陪太子玩一会儿。

一甲前三人除却之前江芸芸到处带着人东拜拜,西跪跪,但过程大家都忙得晕头转向的,话也来不及说几句。

说起来也有江芸芸自己的问题。

她,太受欢迎了!!

只要一停下来,就会有人围上来。

今日算是三人难得安安静静坐下来。

“其归怎么也没归家省亲,有一个月的假期呢,错过了那就是六年不能回家了。”朱希周性格开朗,第一个打破沉默,笑问道。

新晋进士考上后有一个月的时间可以衣锦回乡,大部分人都会在这一个月里处理好家中事情再赶赴回来。

说起这事江芸芸真是有苦说不出。

小太子太粘人了。

张皇后不给她走。

“来回太过奔波了。”她只好如是说好, “你们呢。”

朱希周眯眼一笑:“我爹娘准备自己来京城一趟,就不麻烦我回去了。”

王瓒则不好意思说道:“来回路途钱资所需不少。”

“京城的物价也太贵了。”江芸芸叹气说道,“你们的房子都找好了?”

朱希周住在南薰坊,王瓒则南城的正南坊。

三人有一下没一下地说着话,外面突然传来熟悉的说话声音。

“我就知道你们老实。”李东阳笑说着,“早膳可吃了?”

李东阳文名赫赫,江芸芸能这么出名多亏了他这位师兄给他宣扬的。

他体弱多病,身形消瘦,偏又爱笑,此刻背着手站在门口,满脸含笑地看着新来的三位进士,瞧着格外温和。

他身后站着此次会试的主考官谢迁。

按照惯例,谢迁和王鏊应该是他们这届丙辰科进士的座师。

谢迁长得格外高大俊美,剑眉浓密,但不苟言笑,此刻见了他们也只是微微点了点头。

三人行礼后跟着小鹌鹑一样站着,都不敢说话。

“邱学士去年病逝了,陛下还未安排接任的人。”李东阳笑说着,“所以今日就让我和于乔来安排你们的去处。”

三人怯怯点头,眼观鼻鼻观心地站好。

“宪宗实录已经修好了,你们没赶上锻炼的机会,之前邱学士一直念着想要整理天下遗书,可惜未能看到功成之事,如今正修正到一半,现在天下遗书广积,你们三人就负责此事吧。”李东阳说道。

三人自然不敢说话,连连点头应下。

“如此拘谨做什么。”李东阳的目光看向自己的小师弟,满意地点了点头,“先不忙工作,我带你们去见见人。”

原来就在几人说话间,翰林院陆陆续续来了不少人,正有人好奇得站在廊檐下看着他们,毛澄顾清等人就混在其中。

李东阳性格热情,带着三位新人一间屋子一间屋子介绍过去。

“王济之,你们座师,你们认识的吧。”

“这位是张元祯,字廷祥,那可是生而灵异,五岁时,语出惊人就能做韵诗了,刚回来没多久。”

“这位王华,字德辉,其归应该认识他的儿子,王守仁,他成化辛丑科的状元呢,厉害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