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大长公主和大夫人一直认为她在这边的居住水平是受苦,徐问真对此感到十分无奈。
问星来了这些时日,自认算见了一些世面,这位长姊的饮食起居水平,在她眼里已经是十分顶级的了,然而到了祖母与大伯母口中,竟还是“受苦t了”,让长姊等着去园子里好生享福。
她真是大开了眼界,然而这会依偎在姐姐身边,听着姐姐温声教她布置房屋,偶尔与婢女说笑,态度很温和,作为家中身份最高的几个人之一,却并不自矜尊贵,待人大多亲和有礼——至少她就从未见到过徐问真拍桌发怒,但不发怒却又很能服人,岂不是更难得的本事?
她仰脸看着徐问真的侧脸,又不禁想,如此的女子,就是要天下一等一的舒心富贵才配得上吧?
如果放在以前,她愿意很努力工作,做霸道总裁来养漂亮姐姐!
问星又忍不住贴着徐问真的衣袖蹭了蹭,天气不冷不热,徐问真喜穿素面绸子裁制而成的褙子,看起来并不起眼,没有金织银纹,不见半点华美声色,只有搭在身上柔软轻薄的感觉告诉人这绸不菲的价值。
问星格外喜欢这种柔软的触感,她用脸轻轻贴住,又抱住徐问真的手臂,便有种被温水包裹起来的安全感。
她忍不住问:“姊姊,我可以一直跟着你住吗?”
“如今你身体不好,又是个半傻瓜,黏着姊姊还没什么。等你再大点,身体好了,就要自己顶门立事,学着自己管一房的经济事务,管理婢女仆妇。这些事情只有从小开始历练,真正自己当家时才不会手忙脚乱。”
徐问真一壁说,一壁笑着睨她,“怎么,你还要赖上姊姊一辈子不成?可说好了,你、明苓、明瑞大了都要搬出去,我好过回莳花品茶、抚琴弄香的悠闲日子。”
小孩儿嘛,在跟前养两年是乐趣,大了好好教育品行是爱好与责任,可若一个个都砸在手里每天操心衣食住行——那她成什么了?服侍这几个小孩的老妈子?
徐问真戳戳小女娘的脸,笑呵呵道:“不过你正经要随着姊姊再过些日子呢,只怕还没等要分你出去,你先嫌烦了。”
问星连连摇头,“我怎会嫌姊姊烦呢?”
徐问真这热热闹闹地理了半上午屋子,下午问安还要来寻她——她们约好了今日一同去书局,那边新收了一套古书锦帛。
徐家内宅沉寂了这十来日,徐问真处没传出一丝声讯,问安竟沉得下心,一直一声未问过。
徐问真细细问了她房里教引礼仪的妈妈,按妈妈回话,问安这段日子每日早起来先为郑氏夫人抄经祈福,再往东院向祖母、伯母请安,请安后回到园中先侍弄院中药花香草,然后或弹一会琴,或做一回茶。
吃过午饭会在窗前读书,下午等问宁散学一起吃饭,再往东院请安,晚间回了房中,开始写文章、练字。
如此日复一日,周而复始,与从前并无太大的差别,只是做的文章稍多了些。
她做的文章、写的字徐问真都会看过,有些会留下批注,二人一同探讨。偶尔大长公主、大夫人会翻看她的文章,写得极有想法或者已成体统的,会拿给徐缜看过。
任徐缜在外忙得脚不沾地,投诗的学子进士们十个里难见一个,回家还是得老老实实看从女的文章,再细致地点评。
他久经朝政,又常在御前,与徐问真这纸上谈兵选手到底有差距,问安受他点拨,对三省六部的运行更加清楚不说,问真旁听着,从另一个角度看问安的文章,很有收获。
见徐问真听得用心,徐缜笑道:“你既喜欢听,日后我与你七叔论政事时,你就来听吧。只是不要嫌枯燥才是。”
他没叫问安,问安没踏入西阁之前,就没拿到他书房的固定入场牌,解读文章只能算是一种政治投资和对有志向的晚辈的关怀。
但对自己的女儿,他总有些特别。
长女长子出生不久,他与夫人便到河中府赴任。
身为长子,离家宦游,长房总要留下个孩子陪伴长辈,算代表一家的孝心。当时几番思量后,他们带上了龙凤胎中的弟弟见素。
河中府地处关中,大儒良多,学风远胜京师,见素随他们去任上,自幼随名师开蒙读书,远比在京中弘文馆、国子学读书更会有收获。
而身体稍弱一些的女儿留在京中,随着母亲在公主府生活,必定衣食丰足,还有太医能够时刻照料身子,且女儿长在公主祖母膝下,对日后更有好处。
彼时年轻气盛,一心奔前程自以为安排周全的他们都没想到,当年做下的决定会有令他们后悔至极的一天。
他回京时,徐问真已是入学的年岁,读过四书,学了诗礼,在徐虎昶的演武场上耍过刀枪,在两位长辈的书房里跟着看过邸报。
他眼热女儿在父母跟前乖巧的模样,便设法将讲邸报的活抢了过来,比起徐虎昶这个武将,他在台省做文官,针对朝中许多事的视角对当时的徐问真来说格外新奇,涉及的方面更多,他就靠这个,很快与女儿拉近了关系,徐问真成为了他书房的常客。
但关系亲近不等于亲密,正如从前徐问真在他身边所学到的,大多是朝堂中的道理,鲜少有那些真切实地的事情和潜而不宣的规则。
虽然都很重要,但或许两者皆有才是最好的。
徐缜抱着一种包容而温和的心情,开始教授女儿她感兴趣的新事物。
徐问真愿意为此空出时间来,用认真的态度来吸收学习,无论能否用上,学到了总是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