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形势如此,他们也没办法,所以只能响应国家的号召。
“不用了,娘,现在我们这一届毕业,很多人都在走关系,我们家并不占优势,白白打进去钱和东西。”红钦是不愿意家里这样浪费东西的,她爸爸和娘,累死累活,一家人才够吃的,何必平白送给别人,然后苦着自己家人。
这些年,张家人都对红钦很好,红钦也总是找机会拿一些东西出来补贴家里,可总是不能太频繁,不然该有人怀疑了。
不要小瞧这时候的人们,因为物资的匮乏,人们对于吃的、用的东西,都很敏感的。
第449章 火车站
“红钦,娘已经查过了,也找人问过了,侯陵屯离你哥哥所在的李家洼不远,你去了之后,如果有时间就去看看你哥哥,离的近些,你们兄妹也能互相照顾。”
转眼间,红钦下乡的日子已经定下来了,和张建国一样是在东北墨安,但所在的下属村子不一样。
于巧玲的鬓边已经能够看到一缕缕的白发,脸上的皱纹也多了起来,一道道的,很深,满脸都是沧桑的味道,如果不是眼神明亮,充满希望,红钦会觉得这是一位行将就木的老人。
这些年红钦也给家里人用过带有灵气的蔬菜,也偶尔将灵泉水兑到家人喝的水里,只不过,不敢太过,如果周围人都是差不多的沧桑,只有张家人看起来特别年轻,精神状态特别的好,难保不会有人怀疑。
现在这样就挺好,这些年下来,张家就没有人生过病。
“我记住了,娘。”红钦点头,表示自己会去找哥哥的。
“还有,常给家里写信,有什么事就和爸妈说,哪怕帮不上你的忙,也要告诉爸妈,不要和你哥一样,报喜不报忧。
你也知道,你哥有什么事都不和家里说,家里有多担心,总是猜来猜去的,平白的吓唬我们。
所以,有什么事,还不如直接和我们说呢!”于巧玲想到这些年的担心,于是特意嘱咐红钦。
“放心吧!娘,我都记下来了。”红钦乖巧的点头应下来。
“还有,这些你自己放着,有个什么事的时候,应急用。
这些是给你平时花的,别舍不得吃,自己吃饱才行,不够了就给我写信,或者发电报。”于巧玲又拿出一包钱,红钦看了一下,有二十多块,在这个时候,已经算的上巨款了。
红钦并没有拒绝,虽然她自己有钱,但她知道这是于巧玲对她的关心,她收下这些钱,能够让于巧玲放心。
“放心吧!娘。”
“我放心,你一直都是让爸妈放心的孩子,自己有成算,这很好。”
气氛一时间有些沉默,过了一会儿,于巧玲又掏出一个钱包来,“红钦,这个布包里面有五十块钱,还有一个金戒指,是给你嫂子的,你一并给带去吧!你哥结婚的时候,咱们家也没能去个人,虽然你嫂子是农村姑娘,但我们也不能委屈人家。”
张家一家人都是那种很懂的礼貌的人,并不会看不起农村人。
何况,张建国下乡的时候都已经十七了,现在都快三十了,身在农村,难道不娶媳妇儿?
在于巧玲看来,儿子能娶一个本地女人,而不是同样的知青,她很高兴,同样也放心,这样也有人能够照顾儿子。
于巧玲不是什么恶婆婆,她一直都觉得,媳妇长得怎么样不重要,什么家庭不重要,有没有钱也不重要,只要人品好,对她儿子也好,就够了。
红钦接过来放好,实际上已经悄悄的放进空间了,没有什么地方能够比空间更保险。
“娘放心,我一定亲手交给嫂子。”
“还有这些小衣服,还有鞋子,是给囡囡的,也不知道她穿着合适不合适的。”这时于巧玲又递过来一个大包袱,里面都是给她小侄女的衣服和鞋子。
囡囡是张建国的女儿,如今已经三岁了,无论是张玉春还是于巧玲、张若兰、红钦等人,都没有见过囡囡。
合不合适红钦也不知道,但她还是点头,收着,回头给张建国带去,无论能不能穿,都是当奶奶的一点心意,也是张家的态度。
最后,于巧玲反复的嘱咐红钦,要注意安全,不要人家说什么都信,把自己的东西都看好了,钱放好,不要丢了。
自己带去的都有什么东西,要心里有数。
红钦也不嫌烦,于巧玲说,她就静静的听着,这是一位母亲对女儿的关心和爱护。
张玉春是一位很正常的父亲,不善言辞,但对于儿女的关心并不少,他总是做的多,说的少,此时也一样。
张玉春身上背着大包小包的东西,送红钦去火车站,开始他并没有说话,直到半路上才开口,“红钦,到了那里好好生活,照顾好自己,一些乱七八糟的事情不要参与,你只要做好自己该做的就好了。
还有,和当地的农民打好关系,不要和有些人一样瞧不起农民,到什么山头唱什么歌,你们去了人家的地方,就要遵守人家的规矩。”
张玉春说的都是经验之谈,作为一个父亲,他真心的希望自己的儿女都能够好好的。
“放心吧!爸爸,我都明白,我会照顾好自己的。
你和我娘都注意身体,不要累着,实在太累的话,就请个假,休息一天。
到了之后,我会经常写信回来。”红钦轻声的说道。
“嗯,钱不够了就给家里说,我们给你邮过去,别亏待了自己。”如今家里只剩下二儿子一个了,他和孩子他娘都有工资,张建军也有工资,生活还是比较富裕的。